日本很近卻也很遠?3位台灣企業家告白:這才是日本市場的真實面貌
日本很近,是物理距離上的近,也是台灣人最愛的旅遊目的地;日本很遠,是心理上的遠,眾多台灣新創或企業到日本發展,始終不得其門而入。從3名在日本立足,年齡分布在30、40、50歲的台灣企業家口中,看見日本市場究竟是什麼模樣。
「日本文化深具獨特性,必須學會調整適應﹞
FunNow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庭寬:
日本幾乎是每一個台灣人都會去玩的旅遊目的地,我自己也很喜歡去日本玩,日本的文化、美景、美食都是觀光的重點。睽違2年,我在今年7月踏上日本,少了海外觀光客,路上的人明顯少了很多。這一趟出差還沒有感受到日本觀光開放的興奮感,空氣中也還充滿了很多不確定性,不知道疫情會不會又突然變得嚴重。
日本是旅遊大國的印象,應該是深植在許多台灣人心中。台日雖然友好,但是對台灣企業來說,進入日本市場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特別是在文化上有很大不同,因此必須調整策略。
舉例來說,日本有很深刻的「預約文化」,他們凡事講求事先規畫、一定要事前預約,就連男女朋友約會也會提前約好。台灣人很熟悉的「即時預訂」概念不容易被日本人接受,也就是說「即時預訂」對上「預約文化」對日本人來說竟是很大的文化衝擊。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交給熟悉日本的人,像是FunNow跟顧問公司MCI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讓他們幫我們做日本的店家招募、強化跟當地政府、觀光單位、媒體的異業合作。
進入日本市場也選擇讓赴日旅遊的台灣人,把在台灣使用FunNow的習慣帶到日本(東京)去,這些都是因應文化,不得不做的調整。
「順應開會的「節奏」,尊重日本市場」
KKCompany執行長林冠羣:
進入日本市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過,只要建立起信任關係、順利進入就可以穩健發展,相當值得投資。
要到日本去,首先最重要的是:尊重文化。像是我發現日本很注重「關係」、「服務品質」以及「分工細緻」,他們在提出任何計畫,甚至在開始討論之前,都會做非常完整的調查分析,一步一步推敲往前,避免任何的不確定性。在挑選合作夥伴也是首先考量:我跟你合作安不安全?
以我自身的經驗舉例,在跟日本團隊開董事會時,會遵守他們一定的節奏,叫做「開低走高」:第一,先討論困難跟不如預期之處;第二,再分析不如預期的原因;第三,說明團隊戰略跟最有效解決問題的方式;最後是討論有哪些資源可以協助。
再來,日本人還是習慣跟日本人做生意,一定要有當地的團隊,海外公司不要想用非日本的方式來改變他們。日本的區域也比台灣大,如果不是直營,則每一區有當地的團隊,建立起良好的生態系。
「新日本人衝擊老日本人,企業文化正在改變」
啟雲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丘立全:
我去了上百次日本,主要還是因為在訊連、趨勢當主管的關係(丘立全曾任趨勢科技台灣總經理、訊連科技全球通路事業群副總)。
印象很深刻的是,日本現在有兩代人:老日本人、新日本人。在以前公司服務的時候,曾經遇過2位日本夥伴在辦公室大吵,吵到我必須飛到日本去協調。結果是一件外人看起來超小的事情,就是年輕人不跟前輩說敬語。這給我很大的震撼,老日本人跟新日本人開始出現了分歧。
老日本人就是傳統中想像的日本人——上班穿西裝、長官就是一切的核心。以前跟日本大企業開會,永遠都是中間的最大長官在說話。在當時室內還可以抽菸的年代,也要長官先點煙,點火的動作才會由中央開始傳向外圍蔓延。但新日本人就是年輕人,充滿衝勁、不能接受傳統的體制,有非常多自己的想法。
日本兩代人正在互相磨合,我今年7月到日本去也參訪了一些企業,老日本人還是坐在那邊像是一尊神一樣,但他們在學習跟新日本人相處,老實說他們也想搞懂年輕人在想什麼,相較過去比較沒有那麼嚴肅。
回到日本市場面,趨勢科技在日本成功的例子,可以當作很好的參考。以前趨勢在日本跟賽門鐵克、McAfee競爭,靠的就是在地化,台灣人熟悉的趨勢防毒軟體PC-cillin在日本就改名叫做ウイルスバスター(病毒剋星),完全就是日本品牌的樣子。
另外,要能理解日本人在一些規則上比較死板,但我想這只是一個過渡期,新日本人的彈性也變得很大了。最後,我認為日本在軟體技術上的創新,還是有台灣公司可以切入的破口。不只是啟雲科技,希望有更多的台灣公司可以在日本深入扎根。
責任編輯:傅珮晴、蘇柔瑋
更多報導
全球智慧製造專利TOP 100出爐!IBM奪冠,台積電、鴻海、英業達成台灣前三強
向工作過勞說拜拜!日本、韓國企業掀起「周休三日」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