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擬今夏排放核廢水 原能會估一年後進入台灣海域

日本擬春夏之際排放福島核電廠含氚核廢水,原能會主委張靜文今天表示,推估一年至一年半以後,將有少部分放射性物質進入台灣海域附近,並會根據當下季風型態,而有所調整。

A general view shows storage tanks for contaminated water at the Tokyo Electric Power Company's (TEPCO) Fukushima Daiichi nuclear power plant, in Okuma of Fukushima prefecture in January 20, 2023. (Photo by Philip FONG / AFP) (Photo by PHILIP FONG/AFP via Getty Images)
日本擬春夏之際排放福島核電廠含氚核廢水,原能會推估1年至1年半以後,將有少部分放射性物質進入台灣海域附近。圖為東京電力公司 (TEPCO) 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污水儲罐。(圖/Getty Images)

張靜文今天赴立法院列席報告業務概況並備質詢,朝野立委關切日本福島核電廠含氚核廢水進度與原能會因應措施。

東京電力公司已在去年8月展開排放設施興建工程,張靜文表示,因當地海象、氣象問題導致工程延宕,含氚核廢水排放時間「接近夏季可能性高」,而排放到大海受渦流因素,當中有小部分放射性物有機會往南,推估一年至一年半以後進入台灣海域,當然也會根據海象、季風型態而有所變化。

原能會去年陸續籌組專家觀察團赴日,國民黨立委萬美玲、鄭正鈐等憂心原能是否僅為被動接收資訊角色。

張靜文表示,原能會透過親自造訪交流,持續搜集日方如何監測與核廢水擴散模式,並和日本原子能管制委員會(NRA)舉行視訊會議,以及藉由駐外人員主動就欲關心議題進行資料搜集,是「全方位了解」;另有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安全評估、環境監測資訊即時掌握。

張靜文進一步說,原能會針對排放計畫與管制作為,要求加強環境海域監測,日方也已提出對應更動方案。

民進黨立委吳思瑤強調,「不能凡事只等日本給資料」,面對資訊時差問題,原能會應增加IAEA等多方來源管道資訊。

另外,因應日本排放核廢水,原能會完成建置國內首個生物氚檢測實驗室,針對台灣鄰近海域生態樣本及重點遠洋經濟魚種,搜集生物氚背景機線數據,並完成氚電解濃縮技術。張靜文表示,現已具備與日本同等檢驗能力,將持續精進;吳思瑤也提出能否突破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會員限制,爭取成為第三方實驗室可能。

無黨籍立委黃國書關切原能會「國家海域放射性物質環境輻射監測及安全評估整備計畫」結案報告何時出爐,張靜文表示,該計畫報告預計3月出爐,按初步資訊來看,核廢水排放模擬並無超過排放基準範圍,亦會根據科學資訊即時與大眾溝通。

民進黨立委陳秀寶指出,含氚廢水總水量高達137萬頓,以每天排放500噸,需花30、40年才能排放完畢,必定對周遭海洋生態造成影響;民進黨立委林宜瑾建議效仿台灣豬標章,設置輻射物符合標準或無輻射污染標章,張靜文表示,會將這項與民眾連結方案提供漁業相關主管單位考量並作合理規劃。

(責任主編:莊儱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