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毒性休克症候群流行 元凶「食人菌」是什麼?

《讀賣新聞》報導,截至6月2日,日本今(2024)年已有977人感染A型鏈球菌並引發毒性休克症候群,病例數為去(2023)年同期的2.8倍,也是自1999年有紀錄以來新高。對此,台灣疾管署昨(9)日表示,未觀察到國內有異常狀況。

A型鏈球菌是什麼?

A型鏈球菌是1種常見的細菌感染症,好發於3至15歲的兒童,潛伏期約1到5天,不僅會感染上呼吸道,也可能感染皮膚或肌肉組織。

台北榮總網站指出,Α型鏈球菌的常見症狀除發燒、喉嚨痛、扁桃腺發炎化膿外,還有草莓舌及摸起來如砂紙般粗糙的皮疹,後期可能出現皮膚脫屑,這些症狀又被稱作「猩紅熱」,是因為Α型鏈球菌釋放毒素至皮膚而引起。

屏東衛生局則提及,Α型鏈球菌感染皮膚可能造成膿皰瘡,導致蜂窩性組織炎。

日本傳染病控制專家本田仁說明,Α型鏈球菌一旦入侵肌肉筋膜,就會造成組織壞死僵硬,看起來像肉被吃掉一般,所以有「食人菌」的別稱。

毒性休克症候群是什麼?

《讀賣新聞》報導,感染Α型鏈球菌後在極少數情況下會惡化,並引發「毒性休克症候群」(STSS),症狀可能從發燒和四肢疼痛,在幾十小時內演變成腎衰竭和呼吸衰竭,甚至導致休克死亡。

根據日本國家傳染病研究所統計,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患上鏈球菌毒性休克症候群,但自去年底以來,50歲以下的患者持續增加。

怎麼預防與治療?

由於A型鏈球菌是經由皮膚傷口、飛沫傳染與喉部感染,國內醫師呼籲民眾赴日旅遊時盡量戴口罩、勤洗手,並小心處理皮膚傷口,就能大幅降低感染風險。

  • 日A型鏈球菌感染速度成長3倍 醫師提醒赴日民眾小心皮膚傷口

東京女子醫科大學傳染病學教授菊池賢也提醒,患者的手腳上常有小傷口,例如足癬和龜裂;若皮膚發生腫脹且在2、3小時內迅速擴散,請盡速就醫。

菊池也提到,雖然患者增加的原因尚未調查清楚,但他認為新冠疫情趨緩,防疫政策鬆綁使人與人的接觸增加,對A型鏈球菌的流行造成一定影響。

另外,台北榮總指出,感染Α型鏈球菌通常使用抗生素治療,多數病人在治療的1到2天後就會退燒,症狀也有很大的緩解,但抗生素不可擅自停用,需持續使用10天。

台灣有A型鏈球菌嗎?

疾管署表示,A型鏈球菌感染不屬於法定傳染病,是常見細菌。國內今年每週都檢出A型鏈球菌,件數介於22至36件,與近4年趨勢相當,目前病毒株與疫情都未觀察到異常狀況。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日本「食人菌」疫情超越去年 醫籲赴日民眾戴口罩、勤洗手
檢查胃酸逆流 「無線膠囊」監測找病因
紅外線頭盔治療 帕金森患者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