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發現2.3億噸「錳結核」含稀有金屬 擬2026大規模開採

東京大學和公益財團法人日本財團(簡稱日本財團)於21日宣布,小笠原群島南鳥島近海的專屬經濟區內,蘊藏超過2億噸、富含稀有金屬的「錳結核」,預計2026年大規模開採。

根據日媒《讀賣新聞》報導,日本專屬經濟區(EEZ)內的小笠原群島南鳥島(東京都)附近海域的深海礦床中,經東京大學及日本財團等探測,於今年4月至6月,在水深5500米的海底約10000平方公里的區域,發現含有豐富稀有金屬的錳結核(Manganese nodules),超過2.3億噸以上。

經過分析推測,該礦床含有61萬噸鈷、74萬噸鎳,可分別供給國內75年、11年的消費量,日本財團計劃於2026年開始大規模開採錳結核,並著手商業化;計劃將與歐美企業合作,初期開採費用預計超過50億日元(新台幣約10億元),將由日本財團主導支出。

開採的錳結核將提供給擁有冶煉技術的國內企業,目標將其作為國產資源商業化,東京大學將從學術方面支持此項目,進行礦物的詳細分析等。

「錳結核」亦稱為多金屬結核(Polymetallic nodules),為海底岩石凝固物,由鐵或錳的氫氧化物以一個核心凝固而產生,其核心可能極其微小,並有可能因為結晶作用而完全轉變為錳礦物,化學成分依種類、大小及核心特性而有所不同,當中有較高經濟價值的有錳(27-30 %)、鎳(1.25-1.5 %)、銅(1-1.4 %)及鈷(0.2-0.25 %)。

更多東森新聞報導
快訊/日航客機驚傳「引擎起火」 緊急迫降青森機場
日圓持續走貶!「0.2071」創34年來新低
歐元區最大經濟體銀行要求加薪 德高通膨導致20萬員工醞釀罷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