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鎌倉百年鐵道江之電,為何帶來龐大觀光商機?【獨立特派員】

江之電陪伴庶民日常 但同時帶來哪些隱憂?

江之電是1900年成立的民營鐵道企業,創業資本額20萬日圓。一開始的行駛路線是從銜接東海道本線的藤澤到江之島,是一條透過藤澤可以轉乘到東京的地方電鐵,之後才將路線沿著湘南海岸延伸到鎌倉。

貼著民宅而過的列車,發出特有的聲音節奏,沿著山海行駛了121年的江之電,已經是沿線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長谷自治會會長太田正和分享,那些居住在江之電周圍的居民,會根據江之電的運行模式,把它當作生活中的時鐘。比如當一輛列車經過,他們會知道還有多少分鐘的時間可以趕到車站搭車。

緊鄰民宅的鐵道,是沿線住戶的生活景觀,也構成生活的節奏,不過,很多時候卻會受到外界因素干擾。

太田正和坦言,比如學校的課外活動,會有小學生或中學生來鎌倉郊遊,他們也會乘坐江之電,經常會在售票處排隊。這樣一來,即使住民按照平常的規劃,也可能無法趕上預計的列車。

開業時以交通、通勤為定位的鐵道,隨著時間,江之電的任務也變得更多元。

江之電取材攝影擔當有吉洋一分析,從過去十年的趨勢來看,本地客戶的定期利用占30%,旅遊客戶的非定期利用占70%。

還沒開始營業,店門口就聚集了排隊人潮,除了餐點,其中有許多人是為了鎌倉特殊的風景到訪。(圖/獨立特派員)
還沒開始營業,店門口就聚集了排隊人潮,除了餐點,其中有許多人是為了鎌倉特殊的風景到訪。(圖/獨立特派員)

江之電的獨特魅力? 與湘南海岸交織的四季風景

行駛路線穿過古都鎌倉的江之電,沿途的風景,是鎌倉歷史文化、自然景觀與庶民生活的縮影。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主任鄭銘彰認為,不管它的鐵道是穿梭在民宅、狹窄的後方庭院,或者是豁然而開的湘南海岸。這樣的風景變化,還有人文地景的不同樂趣,不要說是鐵道迷,一般人第一次造訪,都會覺得自己的國家很少有這一種豐富的觀光資源。

除了串聯、匯聚了各種人文、自然景觀,全線10公里長,設有15個站點的江之電本身就是一道風景。

江之電經過的沿線,總會看見觀光客拍攝列車穿行的畫面,穿梭在小城鎮的行駛路線,構成了鎌倉地區的特殊地景。同時路線及站體本身也有許多亮點。

1907年完工的極樂洞是江之電全線唯一的隧道,煉瓦造的山洞有超過百年的歷史,更獲得日本土木學會認定為土木遺產。而除了極樂洞之外,包括極樂寺車站、鎌倉高校前車站、龍口寺交叉點,都因為具備建築工藝、獨特地景等因素被列為土木遺產。

站在路口的擺拍、留下的垃圾、隨意停放的車子,湧入的人潮為寧靜的住宅區帶來生活上的困擾。(圖/獨立特派員)
站在路口的擺拍、留下的垃圾、隨意停放的車子,湧入的人潮為寧靜的住宅區帶來生活上的困擾。(圖/獨立特派員)

交通壅塞、環境破壞 鐵道熱點的觀光挑戰?

平交道柵欄一放下,立刻上前擺拍,小小的平交道路口,人潮終年不散。

鎌倉市七里濱二丁目自治會會長菅原能孝觀察,在電車經過的時候,遊客想要拍照,往往會走到馬路上,因此經常發生阻礙交通的情況,對觀光客來說,這是非常危險的。

受動漫吸引的聖地巡禮,讓江之電的鎌倉高校前站點成為熱門景點。排除新冠疫情因素,2018年,鎌倉高校前站平均每天上下車人次超過4300人次。除了造成交通瓶頸,也困擾社區居民。

菅原能孝表示,因為觀光客在這裡没有丟棄垃圾的地方,所以導致他們會隨意亂丟垃圾。事實上,現在地方居民每天早上都在清理這些隨意丢棄的垃圾。

而對於江之電帶來的朝聖現象,在學校開設文化創意與敘事表達課程的周文鵬認為,這是場景為故事帶來的加分。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周文鵬分析,那一個場景造成的效果是,讓大家印象很深刻,讀者知道真的有這個地方,並期待到那邊能感受到故事中青春感的氛圍。

營運進入121年的江之電,在共存的概念下,已經不單單只是傳統意義中的「交通工具」,而是鎌倉地景的一部分,也是城市的象徵。

(※李婕綾 張智龍/採訪報導)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疫情平穩 台灣登全球旅遊熱搜第一名
無觀光、完善交通 希臘小島牧羊維生反成負擔
訪日觀光客破3千萬人次 亂象也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