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立一度瀕臨破產,憑什麼翻身前3大日企?分析師揭1關鍵:它是AI時代最佳避風港

過去,以各式家電為台灣人熟知的日立(hitachi),如今已煥發第二春, 截至10月7日,股價在一年內翻漲119%至每股3904日圓,市值達到逾18兆
日圓,成為僅次於豐田,日本市值第二高的企業。

這間有著悠久歷史的日廠,其實股價在5年內經歷高低起伏,甚至在2020年3月一度低至每股513日圓,但至今卻大漲387.76%。

日立是如何重返榮耀,成為投資者的心頭好?

日立不靠家電!配電業務才是金雞母

台灣民眾對日立的第一印象,或許是以冷氣為首的各種家電產品。然而,前陣子的新聞卻指出,日立在今年7月下旬宣佈退出家用空調市場,並將與JCI合資成立的空調公司出售給德國大廠博世(Bosch)。

乍看之下是個壞消息,但事實上,日立早已不是家電為重的企業。 如今,數位科技、基礎設施等業務已經成為日立最主要的營收來源 ,而他們在這些領域的堅實能力與綜效,越來越受到投資者矚目。

日立冷氣.jpg 圖/日立冷氣臉書
日立冷氣.jpg 圖/日立冷氣臉書

 

好比說, 日立的配電業務(日立エナジー)在2023財年營收上升31%至1.84兆日圓,而獲利也達到1,573億日圓,有著56%以上的漲幅,是日立最為賺錢的事業。 同時尚未完成的訂單金額達到5.5兆日圓,約是三年前的兩倍,顯見其事業的成長幅度。

另外,日立也在數位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他們開發的Lumada平台提供大量數位化解決方案,能夠為想要數位轉型的企業提供便捷的IT工具。這些事業的獨特組合,反倒讓日立能夠發揮綜效。

日立站上日本第二大企業,關鍵在「什麼都會」

Sparx Asia Investment Advisors投資組合經理Masakazu Takeda曾直言,日立並沒有特別突出的事業領域, 「但他特別的地方在於擁有這所有的專業。」 包括製造、資訊科技和系統營運等多方面的能力。

好比說,日立在鐵路事業中透過數位化技術打造火車車廂的數位分身,在提昇維護效率之餘,還幫助經驗老到的師傅能夠將技術傳授給新人。在內部相互加持之外,日立還計畫將這項服務出售給其他公司。

且日立主力事業與當下風風火火的AI技術沒有太大直接關聯,也成為投資者青睞的關鍵。今年5月法國資產管理公司Comgest擴大日立持股,其投資組合經理理查.凱伊(Richard Kaye)強調, 日立的成長潛力與半導體、AI較無直接關聯,對於買了輝達或其他美國股票的投資者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多元化選擇。

曾大刀闊斧轉型,出售多項業務專注基礎設施及數位科技

不過,日立一路走來也並非一帆風順,他們也經歷過大刀闊斧的結構性改革,才得以擺脫與許多傳統廠商相同的沒落命運。

2008、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日立曾因為半導體等業務失利,全公司一度虧損逼近8,000億日圓,股價也跌至低點,但前日立社長川村隆壯士斷腕的改革,成功挽救了這間公司。

「我認為公司可能會破產,我放棄了與數位化無關的硬體業務。」 川村隆曾向媒體表示,過程中遇到非常多的阻力,很多人跑來質問他,「你為什麼放棄我建立的業務?」

Lumada 圖/日立
Lumada 圖/日立

 

《日本時報》指出,在川村隆的改革下,日立退出了半導體、硬碟、電視等不賺錢的事業,出售包括金屬、化學、電纜在內等大量子公司。同時公司將事業側重點縮小到少數的成長領域,如綠電、鐵路系統及電網等基礎設施,另一方面則是數位化業務。

此後日立聚焦在這兩大領域,還透過一些收購來強化業務,例如2020年買下瑞士公司ABB的電網部門、2021年以85億美元收購美國軟體開發業者GlobalLogic。如今日立股價已是2009年低谷的15倍以上。

早稻田商學院教授、前麥肯錫合夥人佐籐克宏評論,日立能夠成功改革,關鍵在於他們擁有整體的策略思考。相反地,許多日本企業往往不同部門各自為政,提出各自的計畫湊在一起成為企業的整體計畫。

與日立作為對比,過去的競爭對手東芝,或許就是反面案例,未成成功改革、長時間經營不善下,公司被賣給了私募基金日本產業夥伴,在2023年底從東京證交所下市。

「日立已經成功實現巨大的轉型。」投資管理公司Libra Investments投資長佐久間康郎,「日立能夠為其他日本企業樹立榜樣。」

延伸閱讀:Meta推AI新模型Movie Gen!可生成16秒電影級短片,祖克柏曝2025年登陸IG
碳費拍板1噸300元!哪些企業符合優惠費率A、B?台灣碳費成本算高嗎?

資料來源:JapatimesNikkei Asia

責任編輯:李先泰

更多報導
日系雜貨品牌DECO HOME來台了!海外首店座落漢神巨蛋B1,在台有何展店計畫?
全台有8家!OUTLET市場飽和了?高奢品牌撤櫃,差異化關鍵在哪裡?

看更多相關新聞
台積電布局全球 德媒:護國神山藉經濟威懾中國暴力
台積電站上千元 台股上漲399點收復所有均線
黃仁勳身價超越千億美元 已可輕鬆買下整個英特爾
蘋果AI十月底上線!彭博搶先揭「新功能」
看好鴻海後續動能 外資維持目標價25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