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胃癌無症狀 三大風險因子誘發癌變

資深演員向雲鵬昨因胃癌病逝,胃癌位居十大癌症死因第八名。國泰醫院消化內科醫師陳信佑今天(15日)表示,胃癌有三大風險因子,包括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抽菸、飲食,由於早期胃癌無症狀,必須透過照胃鏡才能發現,一旦出現症狀,已是晚期。

國泰醫院消化內科醫師陳信佑15日下午受訪時表示,胃癌有三大風險因子,包括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抽菸,以及高油脂、油炸、醃漬類等飲食習慣,都易誘發胃癌病變。

陳信佑指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會造成慢性胃發炎,胃發炎會出現胃悶、脹痛、吃飽後不舒服等症狀,而慢性胃炎有很高的機率會演變為胃癌;不過,胃癌初期並無症狀,晚期則會出現上腹痛、食慾不振、難以下嚥、排便黑等症狀。他說:『(原音)它其實是幽門螺旋桿菌引起慢性胃炎的症狀,而不是胃癌的症狀,因為胃癌早期是沒有症狀,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是有症狀的,但是這類的慢性胃炎以後會變成胃癌的機會是蠻高的。』

陳信佑指出,胃癌的標準檢查方式是照胃鏡,雖然上消化道攝影、上腹部電腦斷層也可檢查胃部是否長腫瘤,但敏感度較低,難以發現早期胃癌。

至於治療方式及預後,陳信佑說,這與胃癌期數有關,胃癌對於化學治療、放射性治療的反應不佳,標準治療方式是開刀;一期以內的胃癌可透過內視鏡切除,5年存活率達95%以上,無淋巴結轉移的二期胃癌則須開刀,5年存活率也有70%至90%,至於三、四期胃癌的存活率則變得相當低,約20%以下,預後表現主要在於「刀開不開的乾淨」。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吃重鹹是胃癌危險因子 國健署籲從健康飲食預防
病變前根除幽門螺旋桿菌 可有效降低罹胃癌風險
台大幽門桿菌研究涵蓋南向國 可供治療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