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熟、易脫殼之苦蕎新品種「台中7號」育成

蕎麥「台中7號」開花植株。栽培期間不需灌溉,具節水、耐倒伏特性。(圖: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提供)
蕎麥「台中7號」開花植株。栽培期間不需灌溉,具節水、耐倒伏特性。(圖: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提供)

▲蕎麥「台中7號」開花植株。栽培期間不需灌溉,具節水、耐倒伏特性。(圖: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提供)

近年來,國內蕎麥相關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除了坊間深受消費者喜愛的蕎麥茶飲產品外,炎炎夏日更要來碗清爽低負擔的蕎麥麵。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為促進國內蕎麥產業發展,提升產業競爭力,特別選育出早熟、易脫殼之蕎麥新品種「台中7號」,期待為國內蕎麥產業培注入新的生力軍。

臺中農改場表示,國內蕎麥生產面積為727.81公頃,其中7成種植韃靼種蕎麥(苦蕎),其餘為普通種蕎麥(甜蕎),主要在花蓮縣、桃園縣及彰化縣等縣市栽培。目前國內苦蕎主要栽培品種為該場育成之「台中2號」,惟該品種粒型屬於細長平滑型,加工脫殼不易,取得種仁比例較低。鑒於市場對蕎麥需求日益增加,為提升國內蕎麥栽培競爭力,該場積極進行蕎麥品種選育,並於113年3月育成早熟、中間型粒型苦蕎品種之「台中7號」。

臺中農改場指出,「台中7號」蕎麥播種後37天開始開花,80天即可收穫,相較「台中2號」89天方能成熟,更具有早熟特性;此外,「台中7號」植株直立強桿耐倒伏,種子屬中間型(短胖),粒徑達3.2公釐,較「台中2號」增加0.8公釐,百粒重1.8公克雖略低於「台中2號」的2.17公克,但脫殼取得種仁比例為45.5%,較「台中2號」增加7.7%;產量相近、且富含機能保健成分。「台中7號」新品種適合國內冬季裡作種植,適播期為10月20日至11月10日,播種時田區保持土壤濕潤可有助種子萌芽,其餘栽培期間無需額外給水,極具節水特性。

臺中農改場強調,蕎麥為多功能性作物,具備栽培友善、節水、早熟及富含營養機能成分,為配合政府國產雜糧產業推廣與升級,以及國內多元化雜糧生產目的,極具推廣潛力。目前該場蕎麥「台中7號」已公告技術轉移,期待未來授權推廣種植後,能持續推進國內蕎麥產業發展,相關申請表格請逕至該場網站(https://www.tcdares.gov.tw/,本場公告)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