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觀點-主場優勢失 台恐淪為支付殖民地

旺報【戴慧瑀】 當前台灣第三方支付發展融合大陸、歐美經驗,有大陸支付寶、微信支付QR Code掃碼模式跟交易補貼,卻也有綁定信用卡的特色。但發展多年,成果像個拼裝車,整體發展仍慢如牛車,緩緩前行,儘管2017年,Apple Pay在台灣掀起一波行動支付熱潮,終見有邁大步的感覺,但主場優勢己漸失,只能淪為外籍兵團的支付殖民地。 「你綁定了嗎?」Apple Pay3月29日登台,頓時成為很多人聊天的話題。不過,看在許多經常往返兩岸的商務人士眼裡,在大陸行動支付早就普及的狀況下,Apple Pay只不過把實體信用卡虛擬化,就讓全台灣興奮不已,十分奇怪。 Apple Pay只花了9天,綁卡數量達到70萬,打敗一竿子努力多年的眾多台灣本土支付品牌,顯得有些諷刺。 放眼市場,在所有本土品牌中,最早上線的歐付寶應用場景最多,儘管該品牌是採大陸盛行的QR Code掃碼模式,既做支付也做儲值,但礙於法規限制,仍採綁卡方式。為了爭取更多用戶,歐付寶在內多家本土品牌都在努力擴大場景,交易補貼也一直沒有停止。 然而,根據市場人士估計,歐付寶、橘子支、智付寶等品牌的用戶數量,最多者不過近60萬,最慘者不到1千。 現今Apple Pay、Samsung Pay和Android Pay國際三大支付品牌壓境台灣,本土品牌能否力抗,引發討論。 前行政院長陳沖最近在媒體上投書,高喊「不要讓台灣成為支付殖民地」。但諷刺的是,台灣對Apple Pay等國際三大Pay市場准入廣開大門,明明是國內銀行費心搭建NFC手機信用交易基礎建設,Apple Pay卻要強收「過路費」。 這一切,除了業者要自己努力外,台灣支付法規也應加速鬆綁,奪回主場優勢。否則,無現金社會已是國際趨勢,台灣在電子支付,甚至是數位貨幣發展,將遠遠被拋在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