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立秋」,最容易咳不停!中醫教止咳方法不再酷酷嗽

秋季即將到來,今年 (2023) 的 8 月 8 日父親節,正好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立秋」。立秋後,秋老虎將展現威力,天氣將進入豔陽高照、燥熱氣悶之感,這時該如何養生呢?中醫師提醒,「立秋」後最容易咳不停,中醫建議緩解方法。

「立」是開始的意思,「秋」代表莊稼成熟,這時天地陰氣逐漸增強,而陽氣由「長」轉為「收」。此時太陽到達黃經 135 度,太陽照射往地球南移,南風漸減,北風漸增,因為夏季才剛結束,天氣大多仍屬炎熱。

每到立秋,盛夏餘熱未消,所以,要小心秋老虎,日夜溫差會開始變大,要慎防感冒;秋天屬「燥」,最容易傷肺陰,所以特別容易會有咳嗽、鼻子乾、鼻過敏等症狀。

秋燥發威,飲食這樣吃潤肺止咳

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黃繻誼中醫師表示,中醫理論提到「秋冬養陰」,而秋天又屬燥,所以,這個時節不宜過量飲食辛辣,因辛辣類食物會發散,促進發汗,會加重乾燥,如蔥、薑、蒜、韭菜、辣椒等辛味食材應當少吃。

建議可多吃潤肺生津的食物,可用芝麻、百合、蜂蜜等食物滋陰潤肺,還可以多吃銀耳蓮子露,他解釋,白木耳有植物性膠質,可潤肺止咳,具保濕滋潤效果,而蓮子則能補脾健肺。

中醫師賴睿昕指出,《黃帝內經•素問》說到:「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可用酸味收斂肺氣,選擇如檸檬、葡萄、柚子等。

「燥」引「咳嗽」,中醫看咳嗽分 3 種

而「秋燥」最容易誘發「咳嗽」,過於乾燥會讓嘴唇乾、喉嚨乾,常會想清喉嚨、想咳嗽的感覺!賴睿昕提到,在中醫上,咳嗽主要可分為 3 種,分別為熱咳、寒咳、燥咳。

熱咳

  • 症狀:痰黃而稠、咳聲重濁,通常伴隨發燒、全身發熱、頭痛等症狀。

  • 處方:麻杏甘石湯加減。

  • 功效:具有宣肺泄熱、止咳平喘的功效。

  • 飲食:平常不宜吃到薑母鴨、麻油雞等較為上火的食物。

寒咳

  • 症狀:痰多、痰清、流鼻涕、鼻塞等,常伴隨頭痛、怕冷等症狀。

  • 處方:小青龍湯加減。

  • 功效:具有止咳平喘、解表散寒的作用。

  • 飲食:飲食上應避開太寒涼的蔬果,例如西瓜、水梨等。

燥咳

  • 症狀:乾咳無痰,常喉嚨癢,時不時就想咳一下。伴隨嘴唇乾、喉嚨乾等。

  • 處方:百合固金湯加減。

  • 功效:具有養陰清熱、潤肺化痰的功效。

  • 飲食:飲食上應避開過於燥熱的食物,如人參雞湯、當歸鴨等;多補充滋陰養肺潤燥的食物,如木耳、山藥、銀耳、芝麻、豆腐、水梨等。

賴睿昕建議,在家也可自製「百合沙參麥冬茶」潤肺化痰。百合具有養陰潤肺、清心安神的功效;沙參養陰清肺,益胃生津;麥門冬具有養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的功效,三藥合用養陰清肺,潤肺止咳。

百合沙參麥冬茶
材料:百合 10g、沙參 10g、麥門冬 5g
作法:將上述藥材洗淨,加入 500c.c. 水中煮沸放涼後即可飲用。

按壓 4 穴位緩解喉嚨癢

2 位中醫師也特別分享適合在秋天按摩的 4 個穴位,能達到潤肺止咳,可以緩解時常喉嚨癢,隨時想咳一下的狀態。

孔最穴

  • 位置:前臂屈側,腕橫紋上 7 寸處。

  • 功效:為肺經穴位,具有清熱、發表、利咽、止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哮喘、咳嗽、喉嚨痛、支氣管炎等。

合谷穴

  • 位置:位在手掌虎口處,在第 1、2 掌骨之間,兩骨相合處。

  • 功效:具有疏散風邪、清利肺氣等功效。用於緩解過敏、感冒、打噴嚏、流鼻水、喉嚨痛等不適症狀。

太淵穴

  • 位置:位於掌後腕橫紋橈側端,橈動脈的橈側凹陷中。

  • 功效:為肺經穴位,具有宣肺平喘、止咳化痰、清咽消腫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咳嗽、氣喘、喉嚨腫痛等症狀。

魚際穴

  • 位置:拇指本節後凹陷處,約當第 1 掌骨中點橈側,赤白肉際處。

  • 功效:為肺經穴位,用於清除肺熱、止咳喘,同時也可以幫助改善喉嚨的乾癢疼痛。

別讓秋乏、秋悲傷身,開心運動能排解

秋季天氣漸轉涼,人體出汗量減少,體熱產生散發及身體代謝也恢復到平衡,使人感到舒適、鬆弛,也讓身體產生莫名疲憊感,這就是「秋乏」。黃繻誼建議,可以透過適當運動驅除,如散步、太極拳、爬山等輕鬆柔緩的項目。

在情緒上,秋季植物會開始泛黃、凋零,睹物思情,所以古人就覺得容易有悲傷的情緒出現。《黃帝內經》提到「喜勝優,憂傷肺」,意思是過度悲傷會傷害人體的肺氣,肺氣虛,就可能會出現氣喘、慢性咳嗽的狀況。

黃繻誼提醒,在情緒上可以保持開心喜悅,透過喜悅的心情可以抑制這種情緒的發生,也能避免慢性咳嗽、氣喘等發生。「找點自己喜歡、有興趣的事務,可以幫助自己排除憂愁」。

文 / 黃慧玫、圖 / 黃懷賢

更多Heho健康文章

「立秋」乾燥引發過敏、咳嗽、皮膚乾癢?中醫師建議 2 藥膳食療改善

「立秋」快到了〜中醫師提用 3 招養心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