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州教授說台灣農曆年 華洋民眾樂參與

明州梅克勒斯特大學地理系副教授張儀君說明台灣各種過年習俗。(記者陳曼玲/攝影)
明州梅克勒斯特大學地理系副教授張儀君說明台灣各種過年習俗。(記者陳曼玲/攝影)

由明州梅克勒斯特大學(Macalester College)地理系副教授張儀君 、社會學博士陳柏甫以及多位義工,日前在明尼堂卡市(Minnetonka)瑞吉代爾圖書館(Ridgedale Library)重現台灣傳統農曆年活動,吸引華洋民眾踴躍參與。

這項活動由明尼蘇達州藝術和文化遺產基金贊助明州台灣人基金會舉辦。張儀君說,台灣受自然環境颱風地震多的影響,新年期間會拜天地敬神、祈求國泰平安。她根據在台灣的田野調查與地理研究,以文字精簡說明來自漢族、客家、南島嶼原住民的文化影響的台灣新年習俗由來。

自17世紀開始,中國有許多向外移民的人來到台灣,隨之帶來各地習俗,並在台灣的特殊社經與環境下,形成台灣特有的民情。例如擺在門口的跳火囤是台灣西部的傳統,相傳17世紀時由波斯商人引進,希望能燒掉去年的厄運。

1895年受日本殖民統治影響,日本的掛門松和福袋的習俗逐漸滲入台灣本土文化。農曆正月15日月圓慶祝元宵節,象徵和解、饒恕和平安。活動有吃元宵、猜燈謎、舞龍舞獅、提燈籠和放鞭炮。

自1990年開始,台灣觀光局與地方政府合作推廣燈會,每年根據生肖設立主題燈展讓全球驚艷,2019年屏東縣燈會,更獲得日本世界夜景峰會2021年設立的世界夜景遺產項目肯定。

張儀君還介紹平溪天燈、苗栗客家龍舞、鹽水蜂炮、澎湖的西乞龜、台東炸寒單的有趣傳統。

另外,拜天公是中國漢族傳統,祈求上天賜下風調雨順,並用台灣本土的農作物來獻祭,有鳳梨、白蘿蔔、甘蔗來象徵富足、吉祥與福樂。拜地基主是南島嶼系的原住民祭拜來逃避災難,備有象徵潔淨的水和毛巾。台灣舞獅源自中國漢族,但台灣獅顏色較不鮮豔,表情也更嚇人,為的是嚇跑惡靈。

台灣自7、80年加快現代化,新年假期成為國定假日後,許多辛勤的台灣人得以休假與家人相處,因此吃年夜飯團圓、玩遊戲和觀光,變成台灣近代的新年活動。張儀君當天還朗讀「燈猴沈島傳說」故事。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無故攻擊紐約地鐵大提琴手 8項前科女嫌無保釋放
紐約法拉盛停車場繳費機交易失敗 華女停不滿3小時付逾百元
持有效美簽 多名中國科學博士生重新入境被拒 原因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