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無法取代諮商,為何「諮商筆記」卻熱銷?爭議背後的消費者心理分析

理科太太在線上平台 Hahow 所販售課程「理科太太的諮商筆記——從自我覺察到自我療癒」,主打幫助深陷情緒漩渦的消費者,關照身體狀態、識別自身情緒、覺察人際關係,最終接納自己,並獲得屬於自己的一份「使用說明書」。該課程另外檢附自評項目與目標,另有實作練習、學員社團等一連串的延伸服務。

募資消息一出,諮商心理師紛紛表示擔憂,強調諮商過程高度因人而異,個人分享難以替他人案例代言,並對制定統一、標準化的量表與測驗表達疑慮。儘管理科太太於 10 日晚間發表公開聲明,再次強調「無法取代諮商」,但反對者仍顧慮該課程恐有誤導之嫌。

是單純還是傻?購買他人諮商經歷背後的消費者動機

儘管反對與支持者都再三強調,產品本身並不能充當諮商的替代品,該線上課程的銷量仍有增無減。課程定價 2,499 元,優惠價 1,799 元,另有搭售理科太太自創品牌「好好生醫」旗下產品的方案,優惠價格 3,200 元至 4,500 元。上線至今已經售出近 2,800 份,營業額逼近 500 萬元。

若此次課程性質正如同主辦方所聲稱,比較接近「真實心得」、「使用者分享」,並無實質療效,為何大量消費者仍然爭相購買?

理科太太_諮商筆記 圖/螢幕截圖
理科太太_諮商筆記 圖/螢幕截圖

 

筆者認為,背後主要有 2 種動機。針對實質上並無求助需求的消費者,可能基於「想了解名人私下生活」、探求光環背後不為人知的面向,由「窺伺欲」所驅動造成購買。除此之外,「降低心理諮商的門檻」或許是造成熱銷的主因。

親身踏出諮商第一步的代價並不低,除了自費諮商的經濟因素以外,心理的潛在因素也不容忽視。採取「諮商」本身也會影響消費者對自身的認同,可能根據社會觀感,判定自身是一個「失能」、「有問題」的人。《原子習慣》一書當中提及,當個人認同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時,更可能做出符合形象的行為;反之,消費者做出的行為,也會形塑自己對身分的認同。

由於購買的並非「外部」於個人身分的產品,踏入諮商,等於主動承認自己身分歷經重大轉變。反之,不去採取諮商,等於是以「維持現狀、承受對問題的不確定性」為代價,但至少不用承擔「劇烈改變現狀」的風險,這是在決定「要不要諮商」當中必然的兩難。

但是這樣的兩難,卻可透過「諮商筆記」這種「來自他人的經驗」得到消解——消費者得以在安全、舒適的位置上,旁觀他人的經驗。最重要的是,不需要暴露在任何「重大改變」的風險之下,就能夠消除「對自己到底怎麼了?」的疑慮。

「個人分享」背後,販賣的是「對不確定性的安全感」

在這次討論當中,許多評論者會將「諮商筆記」與「讀書筆記」類比,不過筆者認為兩者的性質是不同的——後者與懶人包較為類似,是一種知識的統整、轉化,並主打「加速吸收」。而諮商筆記所提供的功能,是將「做出改變」的門檻降到最低,並且透過線上平台匿名、可暫停的特色,將風險降到最低,承諾了消費者在過程中隨時都可以反悔。

在名人光環與窺伺欲之後,本次產品的熱賣絕非偶然,除了「傻」、「單純」等乍看之下合理的臆測,仍有部分非理性的驅動力,對消費者決策產生影響,而並沒有被明確點出。釐清背後的深層動機,方能對這次爆紅現象,擁有更全盤的認識。

更多報導
【專家觀點】「他經濟」崛起,那些專門為男性設計的商業模式你應該也要知道!
知識經濟崛起!瞄準流量變現商機,線上平台如何透過創新締造雙贏?
精確預測備貨與銷售趨勢!服飾業數位轉型的兩大關鍵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