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華園總團獻演「青蟬」 再現40年代看家戲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明華園總團《青蟬》3、4日臺灣戲曲中心獻演,編導陳勝國將民國40年代瘋迷南臺灣的胡撇仔戲《母性愛》,從10天連台本戲濃縮打磨為2個多小時的看家戲,在宮廷鬥爭背景,搬演家庭倫理悲喜劇,以傳統曲牌為主,保留四句聯對答,且從倉庫400多塊手繪布景,挑出12塊做為舞台視覺,不偏重武打或機關變景,以塑造角色與情感的文戲,讓觀眾感受60年前歌仔戲的氛圍與趣味。

明華園總團團長陳勝福表示,歌仔戲發展百餘年,臺灣光復後民國40年代商業劇場興盛的「內台時期」,取材演義小說的「古冊戲」無法滿足觀眾,為吸引觀眾買票,歌仔戲不斷汲取養分,向日本電影取經蔚為風潮,題材新穎的「胡撇仔」成為特色之一。

陳勝福表示,講戲先生「阿得師」為劇團講了這齣《母之罪》,同時以四生、四旦為主,發展錯綜複雜情節,變成10天的胡撇仔連本大戲,並以當時流行的「全部四句聯對答」方式演出,所到之處造成轟動。老團主陳明吉認為「母親不應該有罪」,傳統戲曲講求「忠孝節義」的正能量,因此將劇名改為《母性愛》。

編導陳勝國表示,兩個多小時的《青蟬》是《母性愛》的精華版,明華園「看家戲」再現,不是文本的還原,而是凸顯《母性愛》的主題,亦即「母性的仁慈與寬容」以及親情的可貴。《青蟬》以明朝嘉靖帝為追封生父興獻王引發爭議的「大禮議」事件為背景,2分史實與8分虛構增加可看性,嘉靖帝是來自民間的平民皇帝,追封自己的父親乃人之常情,卻引發政治鬥爭,無論皇親貴族或是平民百姓,都離不開「家庭」與「親情」的原點。

《青蟬》以昔日當家小旦許秀花飾演「俠女」,以及當家小生陳水涼飾演「皇帝」所發展出的劇情為主,劇中「俠女」由小旦陳昭婷擔綱,「皇帝」由孫翠鳳飾演,陳子豪、晨翎、李郁真、王婕菱各有重要戲份,並保留一小部分的四句聯對答。

《青蟬》重新刻劃因家境貧困,母親為了脫貧改嫁親王,導致家庭破碎的青蟬一家,失散多年的姊弟各自努力,走出自己的人生,相聚在皇宮之中,行蹤成謎的父親默默守護在姊弟身旁,青蟬邂逅平民皇帝成為皇后,看似苦盡甘來的人生,卻必須面對當年拋夫棄子的母親,竟犯下殺害皇室成員的重罪,她將親自審判母親,是君臣?是母女?還是女人?

明華園總團《青蟬》演員大集合,希望以塑造角色與情感的文戲感動觀眾。(記者黃朝琴攝)

歌仔戲無敵小生孫翠鳳(中),在《青蟬》劇中飾演「皇帝」。(記者黃朝琴攝)

《青蟬》在宮廷鬥爭背景,搬演家庭倫理悲喜劇。(記者黃朝琴攝)

《青蟬》是民國40年代胡撇戲《母性愛》的精華版。(記者黃朝琴攝)

《青蟬》以2分史實與8分虛構,增加可看性。(記者黃朝琴攝)

《青蟬》從10天連台本戲,濃縮打磨為2個多小時的看家戲。(記者黃朝琴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