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華園跨界劇場《散戲》 旋轉舞臺看見戲班人生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明華園總團《散戲》跨界劇場24至26日臺北城市舞台獻演,這齣時代悲喜劇由黃致凱編導,改編本土作家洪醒夫同名短篇小說,描述60年前歌仔戲團求生存的故事,以喜劇元素重塑原著的悲情,集結傳統戲、現場劇場、流行樂歌手,以現代舞臺劇與傳統戲中戲,虛實交錯成為既可悲又可笑的時代大戲。

明華園總團長陳勝福表示,「戲」還沒演就要「散」,對傳統劇團來說是超級大禁忌,2016年《散戲》首演獲得許多支持與鼓勵,歌仔戲經歷最風光的年代,也走過慘澹的歲月,只要有人愛看,就有勇氣繼續走下去。《散戲》今年開箱重啟巡演,這不是悲劇,不希望觀眾和歌仔戲一起「哭悲哀」,而是讓人笑到掉眼淚,跟著一起笑著創造希望。

陳勝福表示,編導黃致凱在原有的小說骨幹下,用臺灣歌仔戲第一家族明華園的生活點滴,豐厚戲劇的能量,這次巡演匯聚跨界陣容,「傳統戲」演員包括孫翠鳳、陳昭婷、高玉珊、陳子豪,「現代劇」演員則有蘇沄和、邱逸峰、林斌,「流行音樂」則有黃錦雯助陣,透過旋轉舞台轉出台上、台下的虛實人生。

編導黃致凱表示,舊時代的歌仔戲班演員,吃、喝、穿、睡都在戲臺上,舞臺就是他們的家和人生,《散戲》特別打造旋轉舞臺,臺前臺後呈現強烈對比,前臺與後臺的人生只在一線之間,旋轉舞臺讓觀眾看見這條悲喜交集的界線。

在現代劇的舞臺上,兩段經典的傳統戲中戲為本劇最大亮點,一次比一次荒謬的《陳世美與秦香蓮》重複演了三次,深刻地表達了戲班的困境與無奈;而另一段《薛丁山與樊梨花》傳統戲的「三擒三縱」與歌舞團勁歌熱舞「拼場」,樊梨花穿著戲服唱流行歌。

《散戲》中飾演女團主的孫翠鳳,戲外為了拚票房,只要能宣傳來者不拒,透過各種管道賣票、找贊助「有聲說到沒聲」,最後還要上台演女團主扮包公、薛丁山救場。孫翠鳳說,《散戲》是一齣值得她賣命推薦的好戲,不是因為由她主演,而是這齣戲證明只要不放棄就有希望。

孫翠鳳表示,《散戲》把歌仔戲的後台解密,讓大家知道戲班生活,她飾演女團主「阿珠姐」,要負責經營劇團、安撫演員的情緒、打戲路(找演出)、甚至演員受傷,也得展現十八般武藝幫忙上台演出。民國50、60年代演歌仔戲是被人看不起的行業,當歌仔戲面臨生存危機,有很多人把劇團解散,但是也有人堅持到現在,這齣戲透過歌仔戲從內台戲院流落野台的時代故事,向走過艱困歲月的前輩們致敬。

歌仔戲演員陳子豪能文能武,發揮喜劇效果。(記者黃朝琴攝)

無敵小生孫翠鳳(右)戲中戲飾演包公。(記者黃朝琴攝)

傳統戲演員高玉珊與流行音樂歌手黃錦雯對戲。 (記者黃朝琴攝)

一次比一次荒謬的《陳世美與秦香蓮》重複演了三次。(記者黃朝琴攝)

明華園總團《散戲》跨界劇場21、22日臺北國家戲劇院登場。(記者黃朝琴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