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誤解】網傳猴痘症狀照片?防疫戴口罩、要大家打疫苗?醫師解析猴痘與防疫重點

網傳「猴痘 6 大措施預防猴痘」貼文,要大家打猴痘疫苗,並附上多張水泡症狀照片。專家表示,「確診者」依規定應居家隔離、無法接觸一般民眾;尚未確診、已有皮疹的「患者」,一般人應有常識知道應避免觸碰皮膚病「患者」病灶;若為尚未出現症狀的「感染者」,則潛伏期不具傳染力。

傳言內容誤植「確診者自我居家照顧指引」,將避免共餐、接觸日常用品等內容,與「一般民眾」如何防疫混為一談。猴痘 9 成以上為親密行為傳染,一般民眾預防猴痘的防疫重點應是「避免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且非傳言所說與「患者」性行為,更非勤洗手、戴口罩等。


猴痘組圖照片?要大家戴口罩、打疫苗?

原始流傳版本:

猴痘最近在台灣開始流行,很恐怖的,大家要留意,還是勤洗手,戴口罩,打疫苗。 6大措施來預防猴痘病毒: 1.切勿觸摸猴痘患者的皮疹或結痂 2.切勿與猴痘患者親吻、擁抱或發生性關係 3.切勿與猴痘患者共用餐具或杯子 4.避免處理或觸摸患者的日常用品 5.經常使用洗手乳、肥皂洗手 6.外出時可用酒精、乾洗手消毒


主要流傳這些照片,並在社群平台和通訊軟體流傳:



查證解釋:


關於猴痘的傳染途徑

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召集人李秉穎表示,猴痘的主要傳染途徑還是親密接觸、高達 9 成以上,其他的傳染途徑都只是少數,像是飛沫傳染等也都是因為高親密接觸才會傳染,一般民眾走在路上不太有什麼機會會被傳染猴痘,避免危險性行為才是預防猴痘最重要的方法。

傳言提到的勤洗手、戴口罩,這些都是維持個人或是公共衛生的好習慣,有助於預防很多種傳染病,但猴痘還是以危險性行為為主。



要大家打猴痘疫苗?

傳言還提到要「大家」打疫苗防猴痘,李秉穎提醒,包括世衛及其他國家都不建議大規模施打疫苗,國內疾管署也不開放一般民眾施打。

疾管署現階段不斷強調、呼籲要出來打疫苗的危險性行為族群,才是疫苗的主要目標族群,其他少數則是實驗室工作者、相關醫護人員等等,一般民眾根本不需要搶打猴痘疫苗。


碰觸患者的狀況?

傳言所說不要觸碰猴痘患者的皮疹或結痂,李秉穎強調,如果病患皮膚已經出現了這些相關的症狀,一個有這樣皮膚病的人,在正常的情況下,一般人應該都會知道要避免觸碰;而如果是已經確診後,病患依規定本身必須要居家隔離、不能在外面隨便亂跑,病患不應該去接觸別人,別人也應該接觸不到他。


李秉穎強調,共用餐具或接觸日常生活用品的疑慮,除非猴痘感染者的外表還未出現病灶,或是還看不出來,自己不知道已感染,其他人當然更不知道,那也根本無從避開,而這段所謂的潛伏期約 6 到 13 天。


猴痘在潛伏期不具傳染力

根據疾管署的公開資料,猴痘在潛伏期不具傳染力,發疹、水泡長出來的時候,裡面帶有病毒且傳染力最強,傳染力會持續到結痂脫落為止。


猴痘目前最重要的途徑還是危險性行為和親密行為,而同住者依據疾管署指引本來就應該避免共用餐具、觸摸日常用品,這些都不是重要的傳染途徑、民眾毋需恐慌。


流傳照片中病患的病情?

MyGoPen 同時也提供相關組圖給李秉穎,李秉穎表示,依他判斷該組照片應該是真的,看起來確實蠻像猴痘,但沒有親自診治及檢驗,並不能只依照片就診斷,照片中病患的皮疹、水泡看起來算是長得很明顯的。

依據疾管署公布的資料,猴痘病患的皮膚病灶通常從臉部開始蔓延到身體其他部位,四肢和軀幹也很常見,嚴重的疹子數目甚至可能達到數千顆。


至於照片中病患的病情嚴重度為何,李秉穎則表示,還要看病患發燒、倦怠等全身性症狀,及皮膚其他部位情形、病程變化等進行整體評估,並與其他病患比較,不應直接從幾張照片就判斷。


結論

避免共餐、接觸日常用品等,是「確診者」居家自我照顧時應遵守的指引,確診者依規定應一人一室、使用獨立衛浴、與家人分開洗滌衣物等等,確診者不應外出、一般人也遇不到,除非是潛伏期才有可能接觸,但潛伏期不具傳染力。

疾管署公告的「一般民眾」如何預防猴痘,並沒有傳言所提及的內容,傳言誤將「確診者居家照顧指引」的內容混為一談。

猴痘傳染途徑 9 成以上都是透過親密接觸,勤洗手、戴口罩是良好衛生習慣,可預防包括腸病毒、流感、新冠等,但「勤洗手、戴口罩預防猴痘」的說法易造成誤導使民眾誤解,忽略最重要的防疫方法應該是避免危險性行為才對,疾管署公告的「一般民眾」預防措施中,仍強調避免高風險性行為才是主要預防之道。

根據疾管署政策,只有高風險性行為的人才需要打猴痘疫苗,一般民眾不在建議之列。傳言對不特定的接受訊息者說「要大家打疫苗」為錯誤說法,一般民眾毋須搶打。
衛教資源:

疾管署 - 猴痘 專區
猴痘居家自我照顧指引
猴痘 Q&A

諮詢專家:

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召集人 - 李秉穎

延伸閱讀:

【易誤解】戴口罩防猴痘?小心溫泉、三溫暖?快去預約打疫苗?醫師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