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賣的是「空氣」

作者:on.cc東網-妖西 (實踐哲學家)

台灣星巴克因反映成本而漲價,甚至比日本星巴克還貴一成,引起網路上熱烈討論。有的人說是一例一休害的,有的則說是因為「翻桌率」太低害的—太多文青帶著潮Mac坐一整天,卻只點最便宜的黑咖啡,星巴克想要賺錢當然得漲價。

星巴克成功營造了一種品味(taste)、一種格調、一種身份與認同。總的來說,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它賣的,其實是「空氣」。(on.cc東網 資料圖片)
星巴克成功營造了一種品味(taste)、一種格調、一種身份與認同。總的來說,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它賣的,其實是「空氣」。(on.cc東網 資料圖片)

面對早已過飽和的台灣咖啡市場,星巴克在漲價後是否能繼續存活,有待時間檢驗,現在說什麼都還太早。但,台灣消費性產業的結構性困境,倒是值得趁此機會好好談一談。

作為一個在「煙酒生」時代的咖啡重度消費者,我曾每天至少一杯星巴克。一路從台北喝到倫敦,發現存在更有「味道」的咖啡店才戒除了對星巴克的依賴。事後回想,年輕時迷戀星巴克,主要不只是因為它的咖啡好喝,而是它整體的象徵意義。星巴克成功營造了一種品味(taste)、一種格調、一種身份與認同。總的來說,就是一種生活方式。那不是簡單一個字「潮」就能夠充分說明的。有的人說星巴克賣的不只是咖啡,它賣的其實是「空氣」,我覺得挺貼切。

其實全世界咖啡連鎖店很多,你到倫敦會發現星巴克未必是唯一獨大的咖啡連鎖店,在地有很多能與之競爭的咖啡店,賣的是不一樣的空氣。星巴克和倫敦整體的空氣,其實沒那麼相容,它也許比較適合紐約,而不是倫敦。

回看台灣,服務業佔整體超過六成以上接近七成,敢和星巴克一樣走中高價位、品牌形象鮮明的在地咖啡連鎖店,卻一家也沒有。之所以會這樣,說到底,還是文化資本問題。文化資本雄厚,才有本錢搞品牌。

台灣老一輩不是歷經戰亂、貧窮,要不就是全世界最長的戒嚴,腦袋從未得到自由;台灣人幾百年來從來沒有真正自己當過主人,主體認同不明確,文化資本無所依靠,自然破碎四散,無法有效累積。

此外,以文化資本為基礎的消費性產業所需要的空間成本,也確實太高。許多網友聽說星巴克漲價後比日本的還貴,覺得不可思議。但你知道日本多的是便宜的東西嗎?光是東京,很多區域的房價、地租,在對比收入後其實比台北便宜。台灣人「有土斯有財」、買厝、有錢優先投資房地產的觀念根深蒂固,加上大環境不景氣,資金全都往房市流,導致房價、地租始終高居不下。這不是單純的市場問題,有太多文化價值因素參雜其中。

以目前這樣的服務業佔比,台灣的經濟要好,服務業、消費性產業必然是一個關鍵。但,在服務業想要更上一層樓,政府與業主可能必須先思考這兩個文化問題:我們到底以什麼樣的方式生活?我們希望未來能以什麼樣的方式生活?把這問題想清楚,結合跨領域人才,以台灣文化資本為後盾的服務業,自然就會起來了。

更多東網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