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春捲/梁征

梁征

世界各地大多數都有一道卷起來食用的美食,如菲律賓的魯必亞、中國台灣地區的潤餅、越南的春捲等。而這些卷物,其實都是由中國的春捲演變而來的。春捲,又稱春餅、春盤、薄餅,是中國民間節日的一種傳統食品。在我的老家湖北,過春節不吃餃子,吃春捲。

春捲歷史悠久,由古代的春餅演化而來。《歲時廣記》中記載:“在春日,食春餅,生菜,號春盤”。《燕京歲時記》也有:“打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餅”。春捲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鈣質,而且還有纖維素和維生素,可以促進食欲,同時也具有祛脂降壓、解毒、利尿消腫、提高免疫力、補充能量的功效。

據說宋時福州有個書生為了考試,整天埋頭苦讀,常常廢寢忘食。他的妻子怎麼勸他都沒有用;後來就想了個辦法:把米磨製成薄餅,以萊肉為餡,包成捲筒形,既當飯,又當萊。這種小吃後來定名為春捲,並逐漸流行起來。福州人春節期間常常食用。蔡襄曾寫詩贊說:“春盤食菜思三九”。

吃春捲的講究在於把菜裹起來,從頭吃到尾,叫“有頭有尾”,飽含歡喜迎春、大吉大利的意味。據晉周處《風土記》載:“元旦造五辛盤”,就是將五種辛葷的蔬菜,供人們在春日食用,故又稱為”春盤”。唐時,其內容有了發展變化,《四時寶鏡》稱:“立春日,食蘆菔、春餅、生菜,號春盤。”後來到了元代,已有關於包餡油炸的春捲記載。現在有關春捲的諺語也很多,如“一卷不成春”,“隆盛堂的春捲——裏外不是人”等等,春的意思在這裏就是春之吉兆。

春捲外形是長的,過年吃春捲,寓意著,來年萬象更新,團圓和喜慶。根據餡料的不同,春捲裏面的餡料可以葷,也可以素,還可以是甜的。可以炒,也可以炸。春捲分為豆沙春捲、花生春捲、白菜肉餡春捲、薺菜春捲等。

記得小時候春天,我早上跟母親去田邊挖薺菜,蹲下身子看一看,嫩嫩的薺菜葉子隨處可見,捏住薺菜的心中,用刀貼地齊根割斷。採摘到的薺菜比市集上的還要新鮮,回家後,把採摘來的薺菜洗淨、切碎,與肉丁、雞蛋餅、木耳、香菇調和,以大火煸炒,春捲的餡就好了。取春捲皮一片,放上調好的餡料,先把兩邊從中間卷一點,避免餡料從旁邊漏出來,再從下往上折,這樣餡料就全部都被包裹在中間了,最後從下往上卷起來,一個春捲就做好了。

每年立春的那天,母親就會炸上百來個春捲,將油燒至七成熟,把包好的春捲放入。我便站在廚房旁邊目不轉睛地盯著它們在熱油鍋裏頭翻騰,滋滋作響,漸漸變成“金條”。剛出爐的春捲十分燙口,一不小心就會燙到嘴巴,只能慢吞吞地咀嚼,再慢吞吞地咽下肚。一口咬下去,汁水四溢,薺菜的清香融化在口腔裏,外酥裏嫩、香脆可口,令人齒頰留香、回味無窮。

春天吃春捲,是人們對“一年之計在於春”的美好祝福。在夏季快要到來的時候,讓我們抓住春天的尾巴,好好品嘗一下春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