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候為歷史故事劃下句點」 湯蕙禎積極助泰緬孤軍後裔找到回家的路

[FTNN新聞網]記者劉秀敏/台北報導

國防部6月底自迎回在國共內戰末期轉進至緬北邊境的「雲南反共救國軍」陣亡將士英靈並入祀忠烈祠,讓泰緬孤軍的這段歷史再度引起關注,但時至今日,仍有許多孤軍後裔是特殊無國籍身份,民進黨立委湯蕙禎陸續接獲緬甸僑團陳情,一段時間以來,都在積極協助解決孤軍後裔的身份問題,據悉目前已協助兩百多人成功獲得中華民國國籍。

民進黨立委湯蕙禎積極協助解決孤軍後裔身份問題。(圖/湯蕙禎辦公室提供)
民進黨立委湯蕙禎積極協助解決孤軍後裔身份問題。(圖/湯蕙禎辦公室提供)

民國三十八年底,國民政府駐雲南部隊兵敗,第八軍和第二十六軍以及滇民從雲南輾轉進入緬甸北部山區,並以此為暫時據點開始擴充改編整訓,成立反共勢力游擊隊,之後更以緬甸景東地區為根據地,招納各地反共力量,正式擴編為「雲南人民反共救國軍」,人數總計約為一萬八千人,由李彌將軍出任總指揮。

此後,這批隊伍時常遭到中國和緬甸軍隊雙方面的突襲,又在緬甸向聯合國控訴的國際輿論壓力,以及國民政府為保存實力、顧全大局的情況下,孤軍於民國四十二年和民國五十年開始陸續作二次的撤退回台,但在「明撤暗留,等待反攻」的最高指示下,部分軍隊在進入泰北山區後,就在當地駐紮定居下來,而沒有隨部隊撤退的官兵就在緬北邊陲拋棄軍籍標籤及一切相關資料,繼續借土養命。

事實上,這些孤軍的後代,從小受的教育是中華民國的教材,唯一的夢想就是要回到他們心中的家「台灣」,有些人很幸運透過求學或特殊辦法取回他們的身分,更多的人卻成為非法居留者,也就是俗稱的「黑戶」,他們不能打疫苗、不能合法工作,也沒有勞健保,甚至看到身穿反光背心的人就以為是警察、要去躲起來。

湯蕙禎透露,在緬甸部份,因緬甸憲法的規定下,1948年以後才在緬居住華人皆無合法管道取得緬甸公民證,因此早期台灣政府發放華僑證並核發旅行護照讓其入台後能取得中華民國國籍,而真正為國家犧牲的孤軍,卻很多人沒有任何可以證明自己是華人的證件。

湯蕙禎說明,其實只要用心且深入了解整個泰緬華人的遷移過程和泰緬內政的複雜性,相對來說就比較可以找出一定的脈絡。例如所謂的孤軍從雲南撤退至緬時,多定居於鄰近中國的緬北撣邦和克欽邦,在沒有當地公民證的情況下,當然沒法隨意遷居;而民國五十年的第二次撤退回台時再從緬北撤至泰北的孤軍,也多落腳於泰北清萊、清邁、密豐頌省一帶。

儘管戰後已經定居於緬甸長達數十年,緬甸政府僅僅發給孤軍「難民證」(類似台灣的臨停證,一年換證一次),並未享有工作選擇上、遷徙上、政治投票與政治參與上的完整公民權。因此,實質上,緬甸華人屬於無國籍人士,他們並非緬甸人。儘管他們在當地受華文教育,教唱中華民國國歌,並在政治上認同中華民國,然而中華民國卻並未將其視為國民。

湯蕙禎認為,孤軍對中華民國有著民族的記憶,有著「身雖死泉下,心猶念本朝」的情懷;他們的後裔,中華民國更是自小被灌輸、耳濡目染的祖國。對「中華民國」深切厚重的情感,既來自歷史傳統,也來自命運血緣,更來自語言文化。長期以來,孤軍後裔用盡各種方法回到心心念念的「台灣」,不僅被相關規定所約束導致無法被認同接受,甚至把他們抓的抓、收容的收容,不管是從歷史角度,或是站在國際人權立場,都應該給予最大寬容與有彈性的專案來認定。

因此,湯蕙禎強調,孤軍問題雖然是國民黨時期造成,但國家是延續的,現在民進黨當家,肯定會把孤軍視為自己的家人,如何協助這些緬甸孤軍後裔取得停留證或居留證,不用再活在陰暗的角落,是她努力的目標、使命,也是時候該將這篇在亂世中產生的故事畫上一個句點。

更多FTNN新聞網報導
誓為緬甸孤軍後裔找到回家的路 湯蕙禎:盼共同在台灣享受自由民主生活
朱立倫:藍白合明將談共同政策、立委選舉 向支持者「不耐轉憤怒」表示抱歉
總統車隊交管2分半惹騎士比中指 總統府:盼民眾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