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秀吉的精心謀略,抑或是家康的獨具慧眼?―德川幕府把據點設在江戶的理由

1590(天正18)年,家康離開習慣的東海地方,來到了江戶。之後,他把江戶作為據點,進行城郭的整備工程,建立起現在的東京基礎。然而,他為何會接受轉封江戶的命令?理由出乎意料地鮮為人知。

家康「關東轉封」的各種說法

1590年2〜7月,身為關白的豐臣秀吉率領了共20多萬名大軍,包圍北條氏的小田原城,史稱「小田原之戰」,而跟隨秀吉的家康也加入軍隊。7月5日,北條氏投降,結束這場戰爭。

5月27日,正當這場戰爭如火如荼地展開之際,秀吉在內部發布了欲將家康轉封(將領地移至他處)關東的非正式通告。此外,6月28日決定把據點設在江戶,這一切都是根據秀吉的指示。秀吉正式對外公告要把家康轉封至關東,與北條氏投降是同一日。

關於轉封的原因眾說紛紜,下列舉出幾種主要的說法:

①作為關東與奥兩國惣無事令的一環

1587(天正15)年,秀吉發布「關東與奥(東北)兩國惣無事令」。惣無事令是禁止大名之間私鬥的命令。不過,伊達政宗不予理會,既沒現身拜會秀吉,小田原之戰的參戰也故意遲到等等,一直以來態度不明。北條氏也為了爭奪上野地區的城池而私自發動戰爭,違抗秀吉的命令,所以在小田原之戰遭到滅亡。而這也意味著惣無事令並沒有被徹底執行。

今後,仍然有可能再度發生爭鬥。然而,以大坂為據點的秀吉很難直接控制關東及奥羽地方。江戶是前往關東各地及東北街道起點的交通要衝,因此家康是在秀吉令下入封江戶。

②秀吉的精心謀略

根據《德川實紀》一書,秀吉以「江戶是形勝之地」,強烈推薦給家康。形勝是指風景優美,以及地勢優越,城池利於防守之意。秀吉以江戶擁有諸多優勢為由,強行要求家康轉封關東。在那之前,江戶是由北條氏統治,如果換成新來的家康入主的話,領民一揆等可能會群起反抗,如此一來,就不得不使用大量兵力和資金來鎮壓叛亂,會造成家康的勢力被削弱。這種說法是認為秀吉要弱化德川的勢力,才下令將家康轉封到關東。


笠懸山(石垣山)位在小田原市,可遠眺太平洋。根據《德川實紀》的記載,秀吉在小田原之戰期間的某日,於笠懸山設陣時極力推薦家康到江戶。(PIXTA)

③為了確保海運航線

有一說是江戶位居海運要衝,連結伊勢灣和鎌倉,把家康安置在江戶,豐臣就能夠確保關東地方的海運要衝位置。

④家康本身對轉封積極配合

家康本身從以前開始,就認為位居交通要衝的江戶深具發展性,相當關注,因此對秀吉的轉封命令積極配合。

現在,較為有力的說法是綜合了上述①③④之說。將家康轉封至江戶,就可以嚴密監視關東地方及東北,同時對於想要掌握海運要衝的秀吉,本身也對轉封命令展現出積極態度的家康,目標是一致的。

無論如何,都不能違背關白秀吉的命令。在小田原之戰以前,家康統治的是三河、遠江、駿河、信濃、甲斐5國,之後獲得的新領地是上野、下野、武藏、上總、下總、相模、伊豆,石高也增加到240萬石。這個石高在豐臣政權下各大名中居首位。而且,新領地的中心就是江戶。

太田道灌建築江戶城

此時的江戶,一直以來被認為在家康入府以前,不過是有寬廣溼地的偏僻漁村而已。不過,直到近年才得知江戶如上述的位居海運要衝,也具備完整的都市機能。有研究指出,原本是荒村的城郭是由家康最先著手建設的,這一說有可能是後人為了強調「神君」家康的功績而創造出來的說法。

那麼,家康以前的江戶是什麼樣的地方呢?接下來先概觀江戶的歷史發展。

首先是江戶這個地名,江戶中期的學者荻生徂徠(1666-1728年)在隨筆集《南留別志》裡有提到,意即「江的門戶」,也就是入江(入海口)的出入口,總之就是港口。這裡的入江是指「日比谷入江」,現今是時髦商業大樓林立的日比谷、有樂町一帶,曾經是一片滄海。

以「江的門戶」命名,並支配這個地方的是鎌倉幕府的御家人江戶氏。較為人所知的是投靠到源賴朝麾下的江戶重長。

享德之亂(1454-83年)開啟了戰國時代的序幕,太田道灌(1432-86年)入主江戶。道灌是擔任相模守護的扇谷上杉家的家宰(處理家中事務),1457(長祿元)年築的城,是江戶城的原型。


JR日暮里車站前(東京都荒川區)立著太田道灌的銅像。(PIXTA)

此時的江戶城,不只是道灌,扇谷上杉也不遺餘力開發。《松陰私語》這部戰記裡寫道:「数年盡秘曲相構」,秘曲也有「秘傳」之意,可以解讀為竭盡築城的奧義來興建。

1476(文明8)年到訪江戶的僧侶,曾經如此詠歎道:

「繫纜閣櫂。鱗集蚊合。日日成市。」(意思為「將船舶繫上纜繩,划槳登岸,每天都有市集。」)(寄題江戶城靜勝軒詩序)。

眾多船舶停靠在港口,形成市集,相當熱鬧。順帶一提,靜勝軒是指江戶城的樓閣。


《永祿江戶圖》是根據推測北條氏統治下的江戶而繪製的。①江戶城 ②日比谷入江。出處:島根大學附屬圖書館數位資源

之後,1524(大永4)年扇谷上杉被滅,北條氏統治江戶,延續活用道灌建築的江戶城,並設立代官。直到北條氏滅亡後,就落入家康的手中。家康入主江戶居住的城,追溯起源,就是道灌建築的江戶城。

要說這般繁榮之地是荒村,不太合理。

家康看中江戶的發展性

記載家康事蹟的史料《落穗集追加》裡,如此描述他當時入駐的江戶城:

「(城的)二之丸、三之丸、外郭的住家保留了原貌。(中略)然而,因為家屋非常老舊,本多佐渡守(正信)說:《看起來破舊不堪》,對此(家康)以笑帶過,對於興建家屋不以為意,把本丸和二之丸之間的護城河用土填平,趕緊修築城堡。」

應該是預料到戰亂應該還會持續下去,所以才急著修築城池吧。

另一方面,日比谷入江的商船往來頻繁,商人聚集在城下做生意,也有民家。像是利根川和荒川等河川也都匯流入海,利用船舶的水運應該已經相當發達。陸上交通方面,也有連接鎌倉、八王子、川越等地的街道。正因為如此,道灌開始築城,北條繼而接手,也就是說家康之前的江戶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近年這個說法越來越有力。


1602(慶長7)年製作的《慶長江戶圖》,是②《永祿江戶圖》時代以後所繪之圖。雖然江戶城已開始擴建(紅框處),日比谷入江還是一片汪洋,後來才開始填海造地。東京都立中央圖書館特別文庫室所藏

即使如此,開發尚不充分。然而,家康看中江戶的發展性,甚至打算讓它更加成長茁壯—這也就是家康為何選擇江戶的理由,應該可以這樣解讀吧。

以江戶後來發展成巨型都市的東京來看,可以說家康果然獨具慧眼。

[參考文獻]

小林明 [作者簡介]

1964年出生於東京都。曾任Swing Journal社、KK Bestsellers等出版社編輯,2011年起自立門戶。現為編輯工作室「Diranadachi」的法人代表,負責旅行歷史相關雜誌和書冊的編輯,也撰寫文章。主要負責的刊物有廣濟堂Best Mook系列(廣濟堂出版)、Sarai Mook《Sarai的江戶》(小學館)、《歷史人》(KK Bestsellers)、《歷史道》(朝日新聞出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