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專訪賴清德:新政府願協助中國增進台海和平繁榮

北京一處商辦大樓區宛如空城。美聯社
北京一處商辦大樓區宛如空城。美聯社


賴清德總統接受《時代》周刊專訪,今(6/13)刊出專訪內容,賴清德專訪中直言,兩岸重啟《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談判,深化兩岸經貿整合時機已經過了,但也強調一個穩定的中國可以成就安全的臺灣;一個繁榮的臺灣也可以帶動進步的中國。他並不樂見中國的經濟變壞,社會出現混亂,「新政府願意協助中國,增進台海的和平繁榮、兩岸的和平繁榮」。

對《時代》問道,「有一些反對黨成員希望可以重啟《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談判,進一步深化跟中國的經濟整合。請問您為何反對重啟服貿談判?」賴清德坦言,簡單的一句話,就是時機已經過了。」「我剛剛有說明,因為大量的臺商都已經離開中國大陸,臺灣未來的經濟體也跟中國目前的經濟體,性質上有很大的差異;更何況600萬台幣,中國就可以來這邊開店,你在大街小巷所看到的商店,他們都可以來開,不僅老闆來,他們的員工也可以來,這對臺灣的庶民經濟會帶來很大的影響。」

不過,對《時代》有關「中國經濟問題持續惡化,您是否擔心這會讓臺灣變得更加脆弱?還是您覺得這其實是一個合作的契機?」提問,賴清德則說,他內心一直有一個看法,一個穩定的中國可以成就安全的臺灣;一個繁榮的臺灣也可以帶動進步的中國。他並不樂見中國的經濟變壞,社會出現混亂。

賴清德說,「臺灣跟中國的經貿關係,其實是一個全球供應鏈分工的結果。過去中國是世界的工廠,也是世界的市場,所以全世界很多國家包括臺灣在內,會去中國投資生產製造,也把自己國家生產的商品,透過中國轉銷到全世界。現在已經不一樣了,因為中國的經商環境已經大不如前,他們對於自由市場的控制變得更加嚴厲,所謂國進民退的產業政策,長久以來對於智慧財產權的保障,也不符合國際社會的期待。」

賴清德還說,另外,中國在東海、南海擴軍,影響區域的和平穩定,所以包括臺灣在內的世界資金,已經不再像以往一樣進到中國,臺灣的企業也大舉離開中國生產製造,到印太、日本、美國、歐洲去投資。

賴清德說明,臺灣在2010年的時候,對於中國大陸的投資占臺灣對外投資高達83.8%,每100元有83.8元是投資在中國大陸。「臺灣的對外貿易50%以上是與中國大陸進行,臺灣生產製造的零件設備會送到中國,中國組裝之後,或者是利用我們的設備生產製造再銷往全世界,這比例占50%以上。也就是說,零件跟設備是在臺灣製造,然後賣到中國,中國利用這些零件設備組裝,或是生產製造其他商品再銷往全世界。」但

去年臺灣對外的投資,在中國只占11.4%,從83.8%降到11.4%;(對中國的)對外貿易也從50%以上降到去年35.5%。但是臺灣經濟成長率過去8年平均3.15%,是亞洲四小龍第一名。

賴清德還說,「蔡英文前總統8年任內,股市成長155.5%,股市的市值8年後跟8年前比較,成長1.8倍,現在股市已經2萬多點,蔡前總統接任時才8千多點。換句話說,中國經濟持續變壞,臺灣的經濟變好,並沒有受到中國經濟變壞的影響。臺灣新政府願意協助中國,增進臺海的和平繁榮,兩岸的和平繁榮。「」

對《時代》有關「臺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有超過90%最先進的晶片都在臺灣生產。美國對中國進行晶片出口限制,而您也提到,臺灣對中國的投資不斷下降,同時一些臺灣重要企業如台積電,都因為美國晶片法案而獲益,並不斷分散化企業經營,可能到美國而離開中國。您認為這是否會增加衝突發生的風險?」提問?

賴清德則表示,在全面智慧化的時代,半導體是非常重要的工業製品。未來,食衣住行各種生活如果要科技化、智慧化,一定用得到半導體。半導體產業是全球分工的產業,從研發、設計、製造及原料、設備等,是一個分佈全球的產業鏈。臺灣屬於IC設計、晶圓製造及末端的封裝測試,但原料是分散在其他國家,如零組件、設備、技術是分散在美國、日本還有荷蘭,所以這是一個全球分工的產業。

賴清德說,臺灣雖然在半導體產業占有優勢,可是臺灣也有責任推動世界的繁榮發展,所以只要半導體公司,包括台積電在內,基於公司的利益跟發展,要到美國、日本、歐洲或其他國家,基本上政府都會尊重。

他認為,半導體公司的分布深受地緣政治變化的影響,在新的全球供應鏈下面所做的布局,也不是特別針對一個國家,應該不至於因此而產生更大的衝突。

更多太報報導
國台辦點名當年害台 林飛帆:批評無助兩岸關係
太陽花學運10週年 35公民團體重返立院旁集會「反對重啟服貿貨貿」
藍白主張重啟服貿 郝明義提4理由:10年後更要堅定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