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色空靈絕美,現實版「須彌山」的亞洲聖山!

魚尾峰 (Photo by KarnLokesh,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魚尾峰 (Photo by KarnLokesh,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名稱源自梵文「Sumeru」的須彌山,有著「寶山」的意思。它是佛經中大千世界的中心,居住著阿修羅、四大天王和帝釋天,它同時也是印度神話中的世界中心,四周環繞著天、空、地三界。耆納教的宇宙碖中則有五座「迷嚧山」(meru),位於中央的「善見」(sudarshana)比較高,也因此稱為「蘇迷嚧」(Su-meru),也就是須彌山,山頂以黃金和白銀構成的四方平台,是「耆納」(超脫生死輪迴得到完全自由的宗教聖人)出生時進行灌頂的地方⋯⋯無論是最高的神山還是眾神的居所,須彌山在許多宗教中都扮演著至高無上的地位。然而關於它是否真的存在?又在哪裡?答案眾說紛紜,倒是現實生活中有不少聖山,投射信徒對它的想像,現在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西藏・剛仁波齊峰

岡仁波齊峰 (Photo by Frank Hackeschmidt, License: CC BY-SA 2.5,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岡仁波齊峰 (Photo by Frank Hackeschmidt, License: CC BY-SA 2.5,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與喜馬拉雅山並行的岡底斯山脈(Gangdisê),綿延了1,600公里。雖然第一高峰是海拔7,095公尺的冷不崗日(羅波峰),不過這座畫出青藏高原南北地理界線的山脈,最廣為人知的反倒是第二高峰——岡仁波齊峰(Kangrinboqê)!

岡仁波齊峰 (Photo by Ondřej Žváček,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岡仁波齊峰 (Photo by Ondřej Žváček,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名稱由藏語而來,「岡」是「雪」,「仁波齊」即「仁波切」,意思是「珍寶」,也就是說,這座標高6,638公尺的山峰,是藏民眼中的「雪寶」。而它在梵語中稱為「吉羅娑山」(Kailāsa Parvata),耆納教徒則稱它為「八足山」(Aṣṭapāda)。

岡仁波齊峰 (Photo by Yasunori Koide,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岡仁波齊峰 (Photo by Yasunori Koide,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從各種名稱不難得知:岡仁波齊峰是處多重宗教聖地。對藏傳佛教徒而言,這裡是勝樂金剛的住所、蓮花生大士戰勝苯教教徒的地方,也是印度教徒心中濕婆神的寓所、世界的中心。此外,耆納教祖師瑞斯哈巴那剎在此得道,就連苯教也相傳起源於此⋯⋯

岡仁波齊峰 (Photo by Jean-Marie Hullot,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岡仁波齊峰 (Photo by Jean-Marie Hullot,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正因為這樣的背景,這座神山成為各教教徒爭相朝聖的地方,他們不辭千里而來,跋山涉水只為到此轉山,也因此常年可見絡繹不絕的朝聖者。

岡仁波齊峰 (Photo by Jean-Marie Hullot,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岡仁波齊峰 (Photo by Jean-Marie Hullot,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轉山是一種淨化心靈的宗教儀式,遭逢苦難的人可以藉由不斷繞走神山的方式洗滌罪孽。據說,轉上10圈可以在500世輪迴中免除下地獄受苦,如果轉上100圈,此生便能升天成佛。

岡仁波齊峰 (Photo by Jean-Marie Hullot,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岡仁波齊峰 (Photo by Jean-Marie Hullot,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岡仁波齊峰繞上一周大約52公里,有個方法可以快速累積「里程」:在藏曆馬年時轉山。馬年繞山一周,等於平時繞山13周,達到快速升級的作用!

至於不同宗教的朝聖者,走山的方法也不同,通常佛教和印度教徒採順時鐘方向,耆納教和苯教則以逆時鐘方向前進。

岡仁波齊峰 (Photo by Jean-Marie Hullot,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岡仁波齊峰 (Photo by Jean-Marie Hullot,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無論是否為信徒,每年6~8約是拜訪岡仁波齊峰的最佳季節,此時早晚溫差不至於過大,天氣晴朗舒適~~

岡仁波齊峰 (Photo by Jean-Marie Hullot,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岡仁波齊峰 (Photo by Jean-Marie Hullot,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值得一提的還有,岡仁波齊峰至今無人登頂!

雖然曾經獲得攀登許可,首位不使用補給氧氣獨立登頂聖母峰的義大利登山家萊茵霍爾德・梅斯納爾(Reinhold Andreas Messner),基於不侵擾四大宗教聖地的理由,最後放棄了登山計畫⋯⋯

也因此至今依舊沒有人可以告訴我們:岡仁波齊峰上是否真的住著神祇或明王!?

斯里蘭卡・亞當峰

亞當峰 (Photo by Harshamc00,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亞當峰 (Photo by Harshamc00,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斯里蘭卡的中央高地(Central Highlands)南端,有座圓錐狀山峰出現在森林覆蓋的山丘之間,海拔高度2,243公尺的亞當峰(Adam’s Peak),以「神聖腳印」聞名!

亞當峰 (Photo by Lahiru.rumesh,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亞當峰 (Photo by Lahiru.rumesh,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峰頂附近有塊巨岩,上方出現一道1.8公尺長的凹痕,彷彿一個巨大的腳印,也因此當地的僧伽羅人稱這座山為「Sri Padastanaya」(簡稱Sri Pada),泰米爾人則叫它「Shiva padam」,無論哪個名稱都有著「聖足山」的意思。

亞當峰 (Photo by Kanishka Prasanna,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亞當峰 (Photo by Kanishka Prasanna,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各個宗教對這個神奇的腳印有著不同的見解:佛教徒認為它是佛陀拜訪斯里蘭卡時留下的足跡,印度教徒則認為此山是羅摩衍那時期的首都,所以足印的主人正是濕婆神,至於伊斯蘭教徒或基督教徒相信它是亞當被逐出伊甸園後踏上的地方⋯⋯

亞當峰 (Photo by Nisal Senanayaka,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亞當峰 (Photo by Nisal Senanayaka,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也因此亞當峰在此四大宗教信徒眼中都是聖地,讓它成為重要的朝聖地,其中特別是佛教徒和印度教徒。

亞當峰 (Photo by Iuherath,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亞當峰 (Photo by Iuherath,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12~5月是適合攀登亞當峰的時節,其他月份則因為進入雨季,大雨之外常伴隨強風、濃霧,相當溼滑難行,至於4月則是朝聖旺季。

亞當峰 (Photo by Deelaka Wijesooriya,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亞當峰 (Photo by Deelaka Wijesooriya,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朝聖者沿著各種艱難的路線,歷經好幾個小時、爬上幾千級階梯,連夜攀登並且趕在日出前抵達峰頂,欣賞亞當峰在周圍平原上投下的獨特三角形陰影。這個陰影隨著太陽升起,迅速向下移動,變化令人驚奇~~

中國・華山

華山 (Photo by chensiyuan,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華山 (Photo by chensiyuan,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相傳開天闢地的盤古死後,頭顱和四肢分別化身為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北嶽恆山和南嶽衡山,這五大對應五行思想的中國名山,源自古人對山川和山神的崇拜,歷史上多位皇帝甚至將它們加封為王、帝或神。特別是道教創立之後,五嶽繼續神化,成為神仙居住的地方,其中華山不只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的第四洞天(仙境),也是「奇險天下第一山」!

華山 (Photo by May Wung,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華山 (Photo by May Wung,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坐落陝西省華陰市城南、距離西安市區120公里的華山,位居黃河三角洲交匯處。屬於秦嶺支脈的它,由一整塊完整且龐大的花崗岩構成,長約15公里、寬約10公里,面積廣達150平方公里,因為歷經長時間的風化、斷層錯動和流水下切等作用,形成四面如削的外貌,千尺斷崖和險峻山勢更是它的特色。

華山 (Photo by山海风,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圖片來源web.archive.org/web/20161012175835/http://www.panoramio.com/photo/12164535)
華山 (Photo by山海风,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圖片來源web.archive.org/web/20161012175835/http://www.panoramio.com/photo/12164535)

峻拔高險的地形,讓華山享有「五嶽獨秀」的美譽,五嶽中最高的它(海拔2,155公尺)因此衍生出不少神話和傳說:相傳大禹治水時,為了讓黃河通過潼關,拜託名為巨靈的大神將擋住去路的兩座山掰開,華山因此被掰成一高一低得太華山和少華山。此外《寶蓮燈》中沈香劈山救母的地方,正是發生在華山的蓮花峰⋯⋯

華山西峰 (Photo by Nyx Ning,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圖片來源web.archive.org/web/20161031173635/http://www.panoramio.com/photo/123832161)
華山西峰 (Photo by Nyx Ning,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圖片來源web.archive.org/web/20161031173635/http://www.panoramio.com/photo/123832161)

華山總共有五座山峰,朝陽峰(東峰)最適合觀賞日出,海拔將近2,155公尺的落雁峰(南峰)最高,又稱為「太華極頂」,形狀彷彿蓮花的蓮花峰(西峰),最為險峻秀奇,海拔大約1,615公尺的雲台峰(北峰)最低,另外還有中峰玉女峰。

華山長空棧道 (Photo by Ondřej Žváček,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華山長空棧道 (Photo by Ondřej Žváček,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華山景點超過210處,著名諺語「自古華山一條路」出處的華山峪、三面凌空的鷂子翻身和下棋亭、萬仞絕壁上凌空架設木椽的長空棧道、懸崖裂縫間鑿出陡峭階梯的千尺幢和百尺峽,以及「關中八景」之首朝陽峰勝景的華岳仙掌等。

華山下棋亭 (Photo by Nyx Ning,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圖片來源web.archive.org/web/20161102052903/http://www.panoramio.com/photo/123832172)
華山下棋亭 (Photo by Nyx Ning,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圖片來源web.archive.org/web/20161102052903/http://www.panoramio.com/photo/123832172)

徒步遊覽五峰需要24小時的時間,如果搭乘纜車登頂可以濃縮到5~6小時。傳統登山路線適合體力較佳的徒步旅遊者,可以分兩天完成旅程,夜裡下榻東峰賓館。至於簡易登山路線則先搭纜車上北峰,接著徒步拜訪東峰、南峰、西峰和中峰後下山。

華山鷂子翻身 (Photo by dayu490301, License: CC BY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圖片來源web.archive.org/web/20161013193349/http://www.panoramio.com/photo/29241201)
華山鷂子翻身 (Photo by dayu490301, License: CC BY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圖片來源web.archive.org/web/20161013193349/http://www.panoramio.com/photo/29241201)

無論是哪一種路線,想要飽覽華山美景,艱險的登山行程在所難免,可得做好準備!

尼泊爾・魚尾峰

魚尾峰 (Photo by Puskarr,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魚尾峰 (Photo by Puskarr,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屬於喜馬拉雅山的一部分,坐落尼泊爾中北部甘達基專區(Gandaki Zone)的魚尾峰(Machapuchare),相傳是印度毀滅之神濕婆、同時也是密宗護法大黑天的家園,也因此被當地山地民族古隆族(Gurung)視為聖山⋯⋯

魚尾峰 (Photo by Tubakok,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魚尾峰 (Photo by Tubakok,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從世界第十高峰安納布爾納峰(Annapurna)山塊的主要骨幹向南延伸,魚尾峰出現在一條長長的山脊盡頭,這座山峰位於尼泊爾第二大城、同時也是甘達基專區治所的博卡拉(Pokhara)以北大約25公里處,是深受歡迎的徒步旅遊目的地。

魚尾峰 (Photo by Rakshak32,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魚尾峰 (Photo by Rakshak32,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被暱稱為「尼泊爾的馬特洪峰」,儘管魚尾峰的海拔高度(6,999公尺)比附近的山峰還要來得低,然而因為在較短的水平距離內有著巨大的垂直起伏,再加上陡峭、尖銳的輪廓,讓它份外引人注目,特別是雙峰形狀猶如魚尾,也讓它有了今日的名稱。

魚尾峰 (Photo by Rajan Karki,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魚尾峰 (Photo by Rajan Karki,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據信,魚尾峰的最高峰從未被人征服,因為無法從尼泊爾政府手中取得許可!

魚尾峰 (Photo by Mohan K. Duwal,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魚尾峰 (Photo by Mohan K. Duwal,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唯一最接近頂峰的攀登紀錄發生在1957年,吉米・羅伯茲(Jimmy Roberts)中校率領的英國團隊,因為遵守對當時國王馬亨德拉(King Mahendra)的榮譽承諾,只爬到距離山頂150公尺(約海拔6,947公尺)的地方就回頭,這也是魚尾峰歷史上僅只一次發出的登山許可證。

緬甸・波巴山

波巴山 (Photo by Ljuba brank,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波巴山 (Photo by Ljuba brank,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緬甸中部的曼德勒省、距離蒲甘(Bagan)東南方50公里處,有座海拔1,518公尺高的死火山,天氣晴朗時,從遠在60公里外的伊洛瓦底江(Irrawaddy River)都能瞧見它的身影——波巴山(Mount Popa)是緬甸最強大的「納」(Nat)的居住地,被暱稱為「緬甸的奧林帕斯山」的它,是最重要的納崇拜中心。

波巴山上的納神殿 (Photo by David Stanley from Nanaimo, Canada, License: CC BY 2.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圖片來源www.flickr.com/photos/davidstanleytravel/41775418310)
波巴山上的納神殿 (Photo by David Stanley from Nanaimo, Canada, License: CC BY 2.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圖片來源www.flickr.com/photos/davidstanleytravel/41775418310)

「納」是緬甸民間宗教的神靈,也稱為精靈,魔神、祖靈和龍神等,代表當地早期農村的萬物有靈論,範圍橫跨大自然中的高山、樹林守護神,到民間村莊、住宅和個人守護神,種類繁多,光是官方認證的就有37尊主要神靈,這項信仰在11世紀時與佛教結合⋯⋯

波巴山 (Photo by exfordy, License: CC BY 2.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圖片來源www.flickr.com/photos/exfordy/152402653/in/set-72157594143839483)
波巴山 (Photo by exfordy, License: CC BY 2.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圖片來源www.flickr.com/photos/exfordy/152402653/in/set-72157594143839483)

也因此,波巴山流傳著許多傳說,其中最知名的是「波巴皇母」(Popa Medaw)Me Wunna。這位居住在波巴山的食花女妖,愛上了為蒲甘國王Thaylekyaung採花的大臣Byatta。國王因為不贊成他們的關係而將Byatta處死,並且將他們的孩子帶到皇宮,心碎而死的Me Wunn和Byatta一樣成為「納」。或許,這也是為什麼一般認為「波巴」來自巴利語或梵語中的「Puppa」(意思是「花」)的原因!?

波巴山Taung Kalat (Photo by ReflectedSerendipity from United Kingdom, License: CC BY-SA 2.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圖片來源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Popa_Taung_Kalat_(10808711216).jpg)
波巴山Taung Kalat (Photo by ReflectedSerendipity from United Kingdom, License: CC BY-SA 2.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圖片來源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Popa_Taung_Kalat_(10808711216).jpg)

身為重要的朝聖地,波巴山山頂錯落許多納寺廟和遺跡。其中位於西南隅的「基座山」Taung Kalat,是一處標高657公尺的陡峭火山塞,有時也被直接稱為波巴山。為了加以區隔,有時人們會以「母山」(Taung Ma-gyi)來稱呼整座火山。

波巴山Taung Kalat  (Photo by Brian Snelson from Hockley, Essex, England, License: CC BY 2.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圖片來源www.flickr.com/photos/exfordy/152498774)
波巴山Taung Kalat (Photo by Brian Snelson from Hockley, Essex, England, License: CC BY 2.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圖片來源www.flickr.com/photos/exfordy/152498774)

佛教隱士U Khandi修護了777級通往Taung Kalat山頂的階梯,山頂聳立著一間佛寺。來到這裏,可以欣賞到一望無際的360度全景,包括蒲甘古城,以及形狀彷彿富士山、巨大且孤立的圓錐狀母山!

波巴山(Photo by Anagoria,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波巴山(Photo by Anagoria,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每年都有許多朝聖者拜訪波巴山,特別是5/6月和11/12月滿月時。來自山腳下的當地人,則會在12月和4月的緬甸新年Thingyan節時大舉湧上山頂慶祝。

值得注意的是,前往波巴山不可以穿紅、黑、綠色衣服,也不能帶肉(特別是豬肉),以免冒犯當地居民。也因此日後打算拜訪波巴山的人,可得好好記著這些當地迷信囉~~

文字/Iris P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