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偶陣雨 氣象預報員甘苦談

天氣影響生活方方面面,每天的狀況有賴於氣象局預報員,尤其是颱風天來的時候,更得靠他們定時上線,讓全國民眾了解最新資訊。他們不只是站上台說氣象,背後更是沒日沒夜緊盯變化,一天至少開兩次會,匯集每個人的經驗分析,才能掌握到風雲變化。

台上五分鐘,雲圖、雨量、風力,樣樣信手拈來,天氣預報員能在鏡頭前觀雲測雨,不只台下十年功,還有幕後團隊分秒必爭。深入氣象預報中心心臟,早上九點,值班人員、主管通通到場,今天民眾穿什麼,要防曬還防雨,全都掌握在他們手中。

氣象預報中心副主任 黃椿喜:「平常的話,白天有6個預報員,夜間有4個預報員,然後再加上大概3到4位的預報的督導,來協助預報的工作。」

有人負責即時天氣,有人分析海陸變化,還有一位專門繪製天氣圖,以及對外接電話的諮詢席預報員。

氣象預報中心技佐 廖經翔:「平常大概一小時一兩通差不多,然後颱風天來的話,就是我正在講的時候,還有兩通在等,你好,我是預報員,打來問海陸警什麼時候解除的。剛剛好,你看我們旁邊都有放喉糖,吃完了,你看我們很辛苦,剛好吃完了。」

拍攝這天剛好碰上颱風警報,電話響不停,辦公室也幾乎座無虛席。

氣象預報中心副主任 黃椿喜:「颱風路徑預報就要兩組人,颱風風力跟雨量的預報,也大概是這樣,所以颱風期間,我們這裡加班的人力,大概要比平常高出一倍或更多。」

氣象預報中心颱劇課長 賴冠良:「比如說,地方政府要關心就是說,風雨的情形,在隔天的狀況,會不會影響他們的決策的時候,就會有很多額外的需求進來。」

數十人手上鍵盤滑鼠沒停過,同時看著好幾張天氣圖資,一天得看個上萬張,才能內化成文字,說給你聽。

氣象預報中心副主任 黃椿喜:「(國內有)一千多個雨量站,所以他每個都要檢查,衛星雲圖每10分鐘就一張,一張一直進來,然後雷達也是,雷達的話,我們台灣又有五、六顆雷達,每個小時裡面大概至少要看個二、三十分鐘,然後還要去做研判。」

氣象預報中心颱劇課長 賴冠良:「可能颱風警報的前一天,甚至是前兩天,大家就開始做準備了,所以心裡有準備就是,大概知道什麼時候要來,就來這邊long stay(長住)。」

氣象預報中心副主任 黃椿喜:「印象中最長的,應該是在2012年天秤颱風的時候,我在氣象局待了9天8個晚上,這是我紀錄中最長。」

24小時不打烊,現在人工智慧、大數據等觀測資料越來越多,為預報如虎添翼,卻也考驗著現代孔明能力,要有足夠經驗,才能下最佳判斷。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卡努慢慢靠近 新北基宜陸上警戒
醫療人文重情意 守護生命無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