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醫療 5秒看診不是夢

工商時報【陳泳丞╱台北報導】 工研院生醫所所長林啟萬表示,智慧醫療已是重要發展趨勢,台灣應發揮醫療服務及資通訊產業兩大優勢,以人為中心,建構預防、診斷、治療與照護平台,透過軟硬整合,結合感測和IT技術將醫療器械相互連接,再加入物聯網(IoT)、雲端技術與巨量資料(Big Data),打造完整的醫材生態鏈,讓台灣成為全球智慧醫療的創新基地。 實際上在實務應用的案例,富士通株式會社第二健康照護系統事業本部部長前田達也表示,根據該公司針對某地區的大型醫院所進行的智慧醫療專案例子,以3萬6千多名病患的資料為基礎進行分析,透過AI來進行診斷,與過去平均一名醫生對民眾進行看診需時約20分鐘相比較,智慧醫療機器所需的時間大約僅要5秒鐘就可以完成,且經過檢驗後,症狀的判斷準確度可以直逼85%。與會人士指出,雖然目前不管是法規或是實務上仍無法以機器替代人類醫生,但類似這樣的機器學習、資料判斷,AI的確是可以有效輔助醫生進行快速正確判斷的工具。 研華科技智能醫療事業處協理黃滇樺指出,在醫療2.0、3.0時代,手術過程就是醫生對病「開腸剖肚」,但現在顯微與內視鏡手術發達,運用各種ICT、影像擷取、串流等技術,可達到即時溝通、降低風險的效果。此外,在智慧病房方面,也關乎到醫療4.0時代大數據的問題。 舉例來說,每天醫院要處理最多資料量的是護士,從病人的生理病症、訊號量測,到餐點規畫、排泄等數據,所有資料都必須上傳;再從電子病歷中,把醫囑下載下來。每位護士每天經手的資料量,可說超乎想像。一位護士一天所走的步數更接近兩萬多步,負擔非常大;但如果資訊能夠有效集中處理,除了可減輕護理人員負擔,更可減少醫療糾紛與醫務疏失;而智慧病房的資料串流整合,即可幫助護士提供更好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