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陳建仁就任閣揆 曝光這4個字破解COVID-19!書獻給她

資深記者鍾志鵬/台北報導

 大仁哥陳建仁以「因果螺旋」破解COVID-19。圖為與夫人羅鳳蘋。(圖/翻攝自陳建仁臉書)
大仁哥陳建仁以「因果螺旋」破解COVID-19。圖為與夫人羅鳳蘋。(圖/翻攝自陳建仁臉書)

前副總統陳建仁(2023年1月31日)就任行政院長,開啟內閣新時代。他在新書《因果螺旋:跨越時空的探索與思辯中》破解COVID-19的防疫之道。從探討因果關係知名的「因果螺理論」,深入淺出分析新冠高死亡率與經濟高衰退率的關係以及只算人頭小心會落入「見樹不見林」的錯誤。以簡單深入的方式,讓民眾在流行病學的基礎上,重新認識COVID-19。陳建仁院長把這本書獻給與他結婚46週年的妻子羅鳳蘋。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是原因,細細推究之後,會發現是結果;

也有些時候,我們認為是結果,經過抽絲剝繭,才知道竟然是原因。

 大仁哥陳建仁以「因果螺旋」破解COVID-19。圖為與夫人羅鳳蘋(中)與教宗方濟各(左)會面。(圖/翻攝自陳建仁臉書)
大仁哥陳建仁以「因果螺旋」破解COVID-19。圖為與夫人羅鳳蘋(中)與教宗方濟各(左)會面。(圖/翻攝自陳建仁臉書)

陳建仁院長請大家一起來思考:

健身教練的肌肉很發達,是因為肌肉發達的人才能當教練,還是當了教練之後肌肉才發達?

是英文能力好才常聽英文歌,還是常聽英文歌,英文能力變好?

「倒因為果」「倒果為因」的謬誤,常常出現在日常的因果推理中,如果一開始對因果辨別就是錯誤的,那怎麼會有正確的因果推論?

「因果螺旋模式」主要用來描述疾病在每一個階段的演進過程,都有各式各樣的驅動因子,推動整個病理變化的演進,促使病灶從分子、細胞、組織,逐步擴大到器官、系統、個體全身,再從個體,蔓延到社區、國家和全球,如同螺旋一樣擴展開來。

 大仁哥陳建仁以「因果螺旋」破解COVID-19。 (圖/翻攝自陳建仁臉書)
大仁哥陳建仁以「因果螺旋」破解COVID-19。 (圖/翻攝自陳建仁臉書)

「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做人要在有疑處不疑。」

陳建仁院長在《因果螺旋:跨越時空的探索與思辯中》自序訴說寫這本書則緣起:

我在2008年底,應邀到哈佛大學擔任歷史悠久的Cutter預防醫學講座,我的演講題目是「演化螺旋:與時俱進的人類疾病因果模式」。這是第一個納入時間因素的因果模式,當時的聽眾提出許多有趣的討論議題。

我的內人鳳蘋,當時也應邀與會,她聽完我的演講,建議把演講內容進一步擴展延伸,撰寫成一本科普書籍,介紹因果關係的建立與判斷的重要性,也讓讀者觸類旁通,應用在日常生活的思辨當中。

這也許是天主的巧妙安排,今年(2022年)恰好鳳蘋和我都年滿70歲,也是我們結婚45週年,我特別把這本書獻給鳳蘋,感謝她半世紀來的互愛互助、彼此扶持,讓我生活在天主賞賜的平安、喜樂、幸福中!

這本書首先介紹許多常見的因果推論謬誤,包括先入為主、因果倒置、見樹不見林、假相關等。接著描述在醫學史上重要的病因探索與醫藥研發的故事,以及建立與判斷因果關係的法則。

最後談到疾病自然史與各種因果模式,以及根據我從事長期追蹤研究和分子流行病學研究領悟到的心得,所創建的因果螺旋模式。

在COVID-19大流行的兩年多艱苦歲月裡,我看到臺灣人民優異的公共衛生素養,使疫情得到相當成功的管控,也讓全世界見證到民主、自由、透明、公開是有效防疫的利器。

我們生活中的成功、失敗、喜樂、痛苦,都是有原因的,在每天的自我反省中,可以回顧重要事件發生的來龍去脈,釐清因果關聯,讓我們更有信心迎接明天的新生命。

前中研院院長胡適先生曾經說過,應該以「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來為學,這就是因果辨證的最佳寫照。可是對事和對人的因果推斷,也許還要記住胡適院長的另一句名言:「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做人要在有疑處不疑。」當我們辨明因果真相之後,對事總要堅持是非明確、黑白分明;對人卻總是要包容接納,和睦相處。因果的判斷需要智慧與巧思,因果的承受需要寧靜與仁慈!(陳建仁寫於復活節。2022.4.17)

 大仁哥陳建仁以「因果螺旋」破解COVID-19。圖為與夫人羅鳳蘋。 (圖/翻攝自陳建仁臉書)
大仁哥陳建仁以「因果螺旋」破解COVID-19。圖為與夫人羅鳳蘋。 (圖/翻攝自陳建仁臉書)

陳建仁院長分析 COVID-19高死亡率必定帶來經濟高衰退率?

2020年,臺灣的COVID-19防疫相當成功,7月20日彭博社公布了75個新興及前沿經濟體的防疫評比結果,該評比是以三大指標做為評量依據:公共衛生,過去30天內確診COVID-19死亡率;經濟活動,零售業、工作場所等活動的變化;公共政策,公共債務、撥備覆蓋率、信用評比等。臺灣高居冠軍,其次是波札那、南韓、泰國。

7月21日,《新聞週刊日本版(Newsweek Japan)》電子版,刊登了日本生命保險公司的智庫(日生基礎研究所),評估全球49個國家因應COVID-19的防疫成績。該研究所是根據疫情受害程度與經濟受損程度進行評估。

疫情受害程度是以累積的確診人數、感染擴大率(6月16日至6月30日之間的新增確診病例對累積確診病例的比例)、致死率進行評比;經濟受損程度是以國內生產毛額(GDP)損失(計算疫前的預估與疫後的展望)進行評比。臺灣位居第1、馬來西亞第2、香港第3、泰國第4、中國、韓國並列第5、澳洲第7、紐西蘭第8、日本第9、挪威第10。義大利40名、美國與瑞典並列41名、英國與比利時並列第43名、最後一名是秘魯。

到了9月,英國牛津大學馬丁學院的Our World in Data網站,公布全世界38個國家的2020年第二季GDP衰退狀況,臺灣衰退最少(0.6%),其次是韓國的3%、立陶宛的3.7%;秘魯衰退最多,超過30%,西班牙、英國、突尼西亞也衰退20%以上。

這個網站也公布同期COVID-19死亡率與GDP衰退百分比的分布圖,如下圖所示。整體而言,COVID-19死亡率越高的國家,經濟衰退的情況也越嚴重。像秘魯、英國、法國、義大利都是高死亡率、高衰退率的國家;臺灣則是低死亡率、低衰退率的國家。亞洲國家(綠色圓圈)雖然COVID-19死亡率偏低,但是經濟衰退情況也相當嚴重。

 大仁哥陳建仁以「因果螺旋」破解COVID-19。 (圖/圓神出版提供)
大仁哥陳建仁以「因果螺旋」破解COVID-19。 (圖/圓神出版提供)

2020年10月,美國國家經濟研究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也發表了疫情對總體經濟影響的研究結果,同樣發現COVID-19死亡率越低的國家,GDP損失也越小。臺灣則是在40個國家當中,COVID-19死亡率最低的國家,也是唯一沒有GDP損失(經濟正成長)的國家。

上述四項數據很明顯地說明COVID-19死亡率與經濟衰退的相關性,然而,究竟是經濟衰退導致死亡率增加,還是死亡率增加導致經濟衰退呢?到底哪個是因、哪個是果?或者死亡率和經濟衰退之間,並無因果關係存在,而是其他因素造成的?

Our World in Data網站也公布了世界各國的「防疫嚴格指數(Stringency Index)」。嚴格指數代表一個國家為了因應疫情,所採取的管制政策的嚴格度。例如封城、禁止上班上課、禁止國內旅遊等等,分數介於0~100(分數越高越嚴格,分數越低越接近正常生活)。

比較臺灣和47個G20和OECD國家的2020年平均防疫嚴格指數,臺灣的平均嚴格指數是48國之中最低,其次是日本、紐西蘭、愛沙尼亞、芬蘭和冰島;平均嚴格指數最高的國家是阿根廷、印度、智利、哥倫比亞、墨西哥。

進一步分析2020年的平均防疫嚴格指數和GDP成長率的相關性,結果發現兩者間有很顯著的負相關:嚴格指數越高的國家,經濟成長率越低,經濟衰退越嚴重,如下圖所示。很可能封城、停止上班、禁止群聚造成了生產的停滯和消費的低迷。

大仁哥陳建仁以「因果螺旋」破解COVID-19。 (圖/圓神出版提供)
大仁哥陳建仁以「因果螺旋」破解COVID-19。 (圖/圓神出版提供)

陳建仁院長分析: 「見樹不見林」一般人常犯的因果謬誤

自從COVID-19 在全球肆虐後,媒體最常報導的就是各國每日確診死亡人數,政論節目也不斷評論各國的防疫政策。2022年2月中旬,一位名嘴在節目裡說:「美國是全世界COVID-19確診死亡數最多的國家,共有93萬多人,遠高過英國的16萬、法國的14萬和德國的12萬,高達6~8倍,防疫真的做得太差了!美國政府和人民防疫的努力比起歐洲差很大!」其他名嘴也紛紛點頭同意。

內人鳳蘋剛好聽到這一段,她告訴我:「這個說法,已經掉進『見樹不見林』的謬誤之中。」

確實是如此,我從牛津大學的Our World in Data網站,查看了這四個國家的人口總數,結果是美國三億三千萬、英國六千八百萬、法國六千七百萬、德國八千四百萬。我進一步把死亡數除以人口數,來計算每百萬人口的COVID-19確診死亡率,結果發現美國2800、英國2351、法國2020、德國1442,相差都在兩倍之內。只看到死亡數而沒看到人口數,正是一般人常犯的因果謬誤。

見樹不見林的思考方式,相當於只看到分子,而沒有看到分母,當然容易下錯結論。由於不同國家、地區或團體的人口數可能差異很大,如果只比較健康事件,像是病例數或死亡數的多寡,而忽略了人口數,對於事件的判斷,就無法精準正確。

 大仁哥陳建仁以「因果螺旋」破解COVID-19。圖為與新內閣成員開會。(圖/翻攝自陳建仁臉書)
大仁哥陳建仁以「因果螺旋」破解COVID-19。圖為與新內閣成員開會。(圖/翻攝自陳建仁臉書)

重要!陳建仁院長分析:COVID-19的因果螺旋——多階段、多因果理論

因果螺旋模式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在遇到新的健康問題時,協助我們思考到底病原是什麼?宿主如何受到暴露?宿主感受性如何?引起個人發病的自然史有哪些重要階段?個人的三段五級預防對策為何?如何擴大影響到家庭、社會、國家、甚至全世界?如何遏止疾病的蔓延擴散? 像COVID-19這樣的新興人畜共通傳染病,也可以利用因果螺旋模式來試想可能的防疫之道。

由於COVID-19蔓延得很快,它的傳染窩、傳染途徑、潛伏期、症狀徵候、自然史等特性也很快地被釐清。可惜的是,它未能在最早的發源地被有效控制,以致擴散到中國各省市以及全球190多個國家。截至2022年5月16日,已造成至少5.18億名確診病例,以及至少627萬人死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統計:全球確診:670,506,995、全球死亡:6831371 統計到 20230131-14:40)

大仁哥陳建仁以「因果螺旋」破解COVID-19。 (圖/翻攝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網站)
大仁哥陳建仁以「因果螺旋」破解COVID-19。 (圖/翻攝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網站)

整個全球大流行的演進,如下圖所示,從一個病毒感染到首位人類宿主,侵入表現ACE2受體的細胞,致使病毒大量複製繁殖,持續感染其他的細胞,造成組織與器官系統的病理變化,產生嚴重臨床症狀、呼吸衰竭甚至死亡。在該病例發病期間,透過密切接觸或汙染環境,而將病毒傳給醫護人員、家人親友、同學同事。病毒就會擴散到家庭、學校、職場、社會、國家、全世界,使因果螺旋的範圍籠罩整個地球,「星星之火、足以燎原」就是最好的寫照,COVID-19因此帶來家庭生計艱困、社會恐慌、國家動盪、全球蕭條。

大仁哥陳建仁以「因果螺旋」破解COVID-19。 (圖/圓神出版提供)
大仁哥陳建仁以「因果螺旋」破解COVID-19。 (圖/圓神出版提供)

一個人會不會得到感染、病毒在體內會不會繁殖很快、是否發病?決定於宿主的遺傳基因、免疫能力、健康行為、預防接種。

一旦進入潛伏期,能否快速篩檢、早期發現、隔離治療、適切使用抗病毒藥物,就決定了個人是否會發生症狀徵候、重症和死亡。在個人感染到痊癒或死亡的第一階段,宿主與社會(醫護)環境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要預防病毒由個人傳給醫護人員、親朋好友、同事同學而造成社區傳播,醫療體系的超前部署、院內感染管控的落實、篩檢量能的提升、疫調匡列的確實執行、居家隔離的嚴格監控、自主健康管理的強化、口罩等防疫物資的量產與分配、個人衛生習慣的實踐、避免減少群聚活動、實名制進入公共場所等與精準防疫有關社會環境因素,在第二階段的社區防疫就變得很重要。

要讓疫情對家庭、社會、國家的衝擊降至最小,在第三階段還必須對低收入家庭、殘障人士、老弱婦孺、受創行業,進行救濟紓困。為了維持中小企業的發展,振興券的有效率而有效益地發放也很重要。

在疫情期間的線上上班上課、電子商務、遠距醫療等宅經濟的發展,減少健康不平等、降低城鄉落差,可以穩定社會經濟的發展。在自由民主多元開放的國家,疫情的公開透明對於建立民眾對政府的信任相當重要;落實個人資料與隱私權的保護,才能鼓勵民眾配合防疫規定。換句話說,包括跨部會整合的社會環境因素,在社會安定和國家安全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現今,人與人、國與國的連結比昔日更密切。在COVID-19大流行的網羅下,沒有一個人是安全的,除非每一個人都安全;也沒有一個國家是安全的,除非每個國家都安全。以疫苗接種為例,截至2022年5月底,世界上還有許多國家的疫苗覆蓋率相當低,特別是非洲國家,亟待他國大力支援。要應用接種疫苗來遏阻大流行,就是要達到「四海一家、世界大同」的理想,積極協助低收入國家早日普及接種,使所有國家都能阻斷病毒的擴散、複製與突變,避免新變異株的產生。

 大仁哥陳建仁以「因果螺旋」破解COVID-19。(圖/圓神出版提供)
大仁哥陳建仁以「因果螺旋」破解COVID-19。(圖/圓神出版提供)

本文撰寫與摘自圓神出版之《因果螺旋:跨越時空的探索與思辯中》

作者陳建仁簡介:

畢業於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流行病學家,曾任臺大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公共衛生研究所所長、流行病學研究所創所所長、公共衛生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合聘研究員、特聘研究員、副院長。也曾任衛生署署長、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第十四任副總統、行政院長(20230131就任)。

研究領域包括流行病學、人類遺傳、預防醫學與公共衛生。發表八百餘篇學術論文,已被引用超過十萬次(Google Scholar統計)。曾獲總統科學獎、中山勳章,並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世界科學院院士、蒙古科學院名譽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梵諦岡宗座科學院院士。

中文著作包括《流行病學》《環境與健康》《流行病學原理與方法》《小大人公衛素養課》《因果螺旋》。

大仁哥陳建仁以「因果螺旋」破解COVID-19。(圖/翻攝自陳建仁臉書)
大仁哥陳建仁以「因果螺旋」破解COVID-19。(圖/翻攝自陳建仁臉書)

x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防範新冠肺炎,室內及人潮擁擠處盡量配戴口罩、勤洗手,並遵循疾管署最新防疫指引。

※ 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2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正式上工!陳建仁簽署第一份公文:核定淨零排放路徑4年綱要計畫
睽違3年!美國COVID-19疫情緊急狀態 將於5月11日結束
正式接任行政院長!陳建仁:人生最後政務人員公職,全力以赴、沒有懸念
世衛開會決定!COVID-19維持全球最高警戒級別 譚德塞:死亡數直逼4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