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痴成迷》 踏察行動派旅行家的足跡——伊莎貝拉《日本奧地紀行》(2-1)


我們閱讀遊記,期待遊歷書中美景;而我們在旅行中,跟隨探險家足跡,尋訪書中傳奇,靜態讀萬卷書和動態行萬里路,兩相輝映。

森棧橋跡地是1881年明治天皇上陸紀念處

2024年春筆者的北海道之行,尋訪愛奴族原鄉,沿JR火車線探訪,函館北行,過大沼公園,來到濵海小鎮森(Mori),往高處走望著古老寺廟「川山龍光寺」;沿海岸行,看到「森棧橋跡地」路標寫著:英國伊莎貝拉.博兒(Isabella Lucy Bird, 1831-1904)旅行至此,這位女探險家探查愛奴家庭;同一地點,也是明治天皇上陸紀念碑,所有的臨場感和歷史感油然而生,就是這地方!
女探險家的奧地紀行
那(1878)年,伊莎貝拉47歲,從日本橫濵上岸,選擇歐美人士未曾踏入的內陸路線,一路北上蝦夷(Yeso),當時日本剛征服蝦夷,這一位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女性,如此描述著她在日本旅行的衣著:身穿灰色條紋粗花呢短服,腳穿繫緊帶子的淺色硬皮靴,頭戴日本斗笠,斗笠形狀像個粗大倒碗,以輕竹編織而成,有白色棉質套子,內有輕盈骨架,沿著前額環繞,斗笠與頭部之間有一點5英寸的間隙,可讓空氣流通。

女探險家「頭戴斗苙、身穿簑衣」自畫像

橫濵上岸前不久,日本內務卿大久保(利通)遭人暗殺,當時還在開國與鎖國之爭,伊莎貝拉一開頭說起這段往事:「我在日本走遍1千4百英里,忠實記載所見所聞,5月搭東京都號(City of Tokio),在『淒風苦雨的海岸』連續顛簸18天後,到達江戶灣(Gulf of Yedo),入住橫濵東方旅館。」
當時外國人上岸停留的港口有限,護照通行限制,橫濱港印著大字寫著Treaty Point,意思是除了此地,洋船不得停泊於他處。護照限制規定外國人的旅行路線,伊莎貝拉幸有貴人協助,得到無限制的護照,上頭沒有標註路線,讓她得以行遍東京以北地區與蝦夷;她說自己持有特別通行權的護照,是基於「健康、植物研究或科學調查」等理由。
1858年日本與列強簽訂「安政五國條約」,才開放神奈川(橫濵)、長崎、神戶、新潟與函館等5處港口。
本書《日本奧地紀行》(Unbeaten Tracks in Japan),副標題:從東京到東北、北海道,19世紀的日本原鄉探索之旅。unbeaten英文原意是未被打敗的;日文的漢字翻譯成「奧地」(okuji),指遠離城市、沿海的內地。中文翻譯沿用之。
之前包括詹宏志等文化界人士曾推薦,當時僅翻閱未細讀;如今一封一封信閱讀,細數日本旅行的酸甜苦辣,她以書信體方式,寫了44封信給她英國妹妹,署名I.L.B.(即其英文名字縮寫)。
伊莎貝拉並手繪素描當時所見所聞的蝦夷和愛奴家庭,建立難能可貴的友誼。捧讀此書令人不忍罷手。
筆者跟隨這位西方旅行家的探險之道,一一踏查北海道相關經歷:從函館出發,經過七重村、峠下村、蓴菜沼,進入森,當時森到室蘭之間有定期航路。室蘭港的地形面向噴火灣(內浦灣)……,「旅行家當如此也」的豪情壯志一時興起!

以書信體完成的《日本奧地紀行》

她寫第1封信,標題關鍵字:首見日本─富士山印象─日式舢舨─「人力車」─民眾怪誕的移動方式─日本紙幣─遊歷日本的缺點。信的內容載:「我從日光向北前行之後,行經之路皆為人跡罕見之地,未嘗有過歐洲人造訪,我置身於未受西化之地,融入日本人之中,親身體驗其生活方式。我在日本走遍1千4百英里,忠實記載所見所聞,將其付梓成書。」
這一位行動派遊記作家,實地踏查資料相當具參考性,從日光到新潟的旅程表(鬼怒川)大約247英里的路線,作者列了啟程點、戶數、里、町,長達2頁的詳細記錄表。
寫景文字更是優美細膩,素描繪圖人物傳神。筆者最喜歡之一的第33封信,描述夏日美麗的函館山景:薄霧退散之後,映入眼簾的並非鬱鬱葱葱的山脈,而是起伏的峰稜,此乃近期剛爆發的火山,赤色的火山在正午烈陽映照下熠熠而燃,但鄰近日暮時分,色澤又逐漸改變,由粉紅轉為紫色,沙灘圍繞海灣,山巒連綿迆邐,間或點綴松樹林或灌木叢,於遠處消融於蔚藍天際……。
一般旅客到函館欣賞夜景,本書作者則描繪白晝的函館山,觀察入微,有如美景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