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老公怎麼還不去死》:由愛到恨再演化成犯罪,已婚女性到底經歷了什麼?
文:陳雋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系碩士)
《老公怎麼還不去死》在港台掀起熱烈討論,尤其引起已婚女性強烈共鳴。不論男女都對此書十分好奇,到底老公做錯了什麼?我會成為下一個受害者嗎?作者小林美希為資深自由記者,因數宗女性殺害配偶案而決定深入研究,訪談不同家庭後輯錄成書。
每一章緊扣不同婚姻、人生階段,探索生產、育兒、重返職場到退休所蘊釀出之各種殺機。本文嘗試從犯罪學去探討一個議題:由愛到恨,再演化為犯罪,到底經歷了什麼?筆者盼藉犯罪學剖析這些經歷後,老公們能借鏡反思並減少被害。首先讓我們看看女性結婚後會面對什麼困境。
生育支援政策竟是老公保命符?
不少女性婚後便會碰到生育議題及其難處。女性生育主要考量為職涯規劃、生育支援政策及家庭分工(鄧蔭萍,2014;Kossek et al., 2011;Tsuya, 2017)。女性除了有傳宗接代之壓力,高齡產婦也是一大困窘。書中個案橫跨了日本不同年代,讀者能充分感受女性婚後在職場所受之不平等遭遇。
從早期80年代主張男主外、女主內,女性婚後應專心顧家;90年代孕婦深受職場歧視所苦及邊緣化,職涯因育兒而被逼中斷;現今女性可選擇停職留薪,待產後再回歸職場,但也不是所有地區、公司均推崇這種政策。綜觀其他地區,情況大同小異,兩性之間不平等待遇仍隨處可見(李仲昀,2017;Wu, Wang, Chen & Chen, 2019)。
另一方面,生育支援政策與生產意願息息相關,尤其是育嬰假及托兒規定(彭錦鵬等,2014)。各國之支援政策不同,從表一可看到育嬰假由數星期到兩年不等,男性也可以申請育嬰假或領取津貼。丈夫一起照顧孩子,對妻子尤關重要,亦是減少產後憂鬱一大關鍵(Heshmati et al., 2023)。
丈夫除了幫忙分擔家事,育嬰體驗也更能同理妻子種種辛酸,如半夜被嬰兒哭醒起來餵奶,睡眠不足仍要咬牙完成各種家事等等。同理伴侶是幸福婚姻一大關鍵。從表一可見托育政策可分為兩大類別,第一是托育津貼,父母將小孩送到托兒所或聘請保母。另一類為育兒補助,讓家內照顧者減輕家庭負擔。托育政策令女性更能順利重返職場,減低生育對職涯規劃之影響。
若非有完善生育支援政策去減輕生育所帶來的種種壓力,現今女性絕不輕易走向生育這條不歸路。回想過去,女性為了育兒睡眠不足和放棄事業,每天面對做不完的家事,疲憊的服侍下班回家的老公。老公訴說著上班的辛酸,下班後只想休息,對照顧小孩和幫忙家事表示無能為力。
長久累積的怨恨總有天化為殺意。老公們受惠於支援政策而多了機會同理及肯定伴侶的付出,暫時保住了性命。除了生育會令夫妻關係受考驗外,還有什麼難關要面對呢?
關係每況越下? 婚姻四大試煉
綜合書中個案,夫妻關係惡化與以下四個試煉有莫大關係:
一、懷孕生產: 懷孕期間行動較為不便,胃口欠佳和孕吐,但仍要想辦法吸收足夠營養。女性會因內分泌變化,情緒較易有起伏。缺乏安全感的她很需要伴侶陪伴及關心,但男方常礙於生計,仍需加班工作疲於奔命。
兩人下班後都疲憊不堪,但疲累原因各異,明明已為對方付出甚多,但卻不獲肯定,此時便容易擦槍走火吵起來。尤其臨產前一兩個月,面對母親角色轉換、睡眠品質差劣等因素,產後憂鬱風險亦大幅提升(黃莉婷、王鵬智,2013)。
二、撫育小孩:根據發展心理學家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嬰幼兒(0-3歲)為建立信任及自主性的階段(Erikson, 1963)。照顧者的陪伴及回饋對此階段嬰幼兒發展十分關鍵。男性雖可申請育嬰假,但申請數字與女性有顯著落差(林東龍、劉蕙雯,2012)。
社會及職場對因照顧幼兒而選擇停職留薪之男性,視作為欠缺男子氣概(masculinity)和不智,即便日後回歸職場,也會被同事歧視(李庭欣,2013)。女性所面對之情況更為艱鉅,育兒跟工作要取得平衡談何容易。
托兒所不易找到,合適的公設托兒所名額有限,選用其他托兒服務除了費用高昂,亦有地區及安全性等考量。新冠疫情後,雖然更多公司推行彈性上班及在家工作,有利女性兼顧工作及撫育小孩,但受工種所限不易實行。
在工作及子女左右夾擊下,伴侶的二人時間自然所剩無幾,更遑論回到生育前的深度交流溝通。
三、生涯規劃:現今世代,不少女性追求工作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過往男主外、女主內思想也漸被雙職父母取代。一份穩定的收入來源更有利女性經濟獨立,避免家庭內出現經濟依賴,丈夫與妻子地位不平等之現象。
上述之政策及措施,如托兒津貼、在家工作等,均有利女性於生涯規劃上更有彈性。即便如此,根據資誠(PwC)之《2024全球女性工作指數報告》,男性與女性薪酬仍有13.5%之差距。當雙方在生涯規劃出現分歧時,女性會較易成為妥協的一方。
生涯規劃也是女性考量離婚與否的關鍵,若能經濟獨立加上完善托育設施,親職的壓力也會大大減低。
四、家事分配:現今男性較過往更為主動幫忙家事。先摒除照顧為女性天性等性別刻板印象,夫妻各有各擅長的家事,唯真誠溝通才能有效分工。書中提及不少男方做家事卻愈幫愈忙,這一點跟原生家庭有密切關係。
正所謂眾口難調,要令雙方滿意而不是一方妥協,往往需要多番磨合協調。家事分配還隱藏了一個大魔王,就是婆媳關係。婆媳衝突往往是生活習慣及價值觀的碰撞,沒有標準答案卻執著於對錯。男方夾在兩個至親中不敢妄自表態,最後不歡而散(李美玲等,2000)。
綜合上述,夫妻關係惡化往往由於雙方對工作、生育、家事的順位沒有共識。書中很多怨恨源於不被同理,否定了對方的努力,日積月累最後轉化為殺意。
在討論犯罪成因前,很多人都會想說:若問題這麼嚴重,為什麼不乾脆離婚?儘管相較70-90年代,女性對離婚已不被傳統價值觀捆綁,但誠如書中所言,孩子和經濟是離婚之兩大高牆。離婚所及涉及人力、時間往往令人卻步。離開比留下需要更大的勇氣,但留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咎由自取?積怨到犯罪之距離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為何有人白頭偕老,有人要去殺夫? 女性殺人佔犯罪數目極少數,相關研究稀少。就著書中個案,犯罪主要由兩個要素組成:被害人及情境。
由於書中個案沒有涉及家庭暴力或殺妻之行為,礙於篇幅先不作相關討論。接下來會先探討犯罪成因及手法,最後藉日常活動理論(Routine Activity Theory)去剖析書中個案,看看積怨到犯罪之距離多遠。
女性家庭內殺人成因主要為保護自己或子女(Corry et al., 2002)。書中個案與其他女性家庭內殺人案都有著相近的處境,如經濟壓力、習得無助等。經濟壓力與犯罪行為之間關係密不可分(Bachman & Saltzman, 1995)。
書中不乏丈夫對妻子施加經濟暴力(economic abuse) 情景,如「你薪水跟我一樣,我就做(家事);我給你三餐不愁吃穿,你應該很幸福吧」。女性感到憤怒及無助,在試圖求助的過程中,卻得不到積極回饋,讓她們逐漸發展出習得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從而萌生殺人自保或自殺之想法(Browne & Flewelling, 1986)。
一些負面刺激會令加害人決定付諸實行,最常見為吵架和家暴。激烈的爭吵使加害人極為憤怒而砍殺丈夫,或因丈夫毆打子女而決定下毒殺夫。
負面刺激只是觸發點,真正原因是經年累積的憤怒及無助(謝文彥,2002)。犯罪手法以刀械、毒藥為主,主要取決於取得的便利性及熟悉度。刀械多為吵架後一時衝動而使用。面對男性體格差異,下毒為較理想的犯罪手法,亦是女性獨特之殺人手法(葉碧翠,2003)。
「沒了子宮的話,那你以後就不是女人了耶。」老公說完後便拂袖離去,剩下妻子茫然的呆著。回想初患癌症子女出國留學未歸,只能隻身面對化療。出院後拖著虛弱身驅繼續回美髮店工作,客人有增無減而老公卻袖手旁觀專注賽馬。多少個黑夜因害怕癌症復發而輾轉反側,淚乾後強迫自己入眠。
辛苦儲存下來的私己錢,卻被老公理直氣壯的花掉。妻子突然清醒過來,想起客人的那句提醒:你不改變自己的話,只會一輩子吃虧。從那一刻她剪斷了姻緣,開始認真考慮殺夫之可能性。(用字及個案經筆者稍加修飾)
書中個案最終沒有將計畫付諸實行。我們嘗試從日常活動理論去了解老公保命之原因及還原妻子的思考過程。理論認為犯罪與時間、空間和日常活動相關,當以下三項要件俱備犯罪即可能發生:
一、潛在的加害者:指有犯罪傾向的人,在理性判斷犯罪成功機率後才會實行,妻子顯然已完全符合上述之定義。
二、合適標的物:按Felson & Clarke (1998)所提出之四項因素去判斷是否合適,分別為價值、慣性、可見性及可接近性。老公下班回家(可見性、可接近性)仍然故我,沒有察覺到殺機(慣性),標的物輕易符合上述這三項因素。在價值因素上,妻子會猶豫是否值得為老公賠上餘生,故有待商榷。
三、缺少有能力的監控者:子女出國留學未歸,也沒有第三人在家,基本上沒人阻止老公被害。
明明三項要件俱備,妻子沒有犯罪前科,為何老公能逃過一劫?存活關鍵落在一對子女上。
儘管老公在妻子心中毫無價值,但對子女歸來及期盼約束著妻子,不想子女歸國後發現家破人亡。這一點與Felson新修訂之日常活動理論不謀而合(Felson, 2006)。新修訂加入三個因素,分別是:一、操控者:約束有犯罪動機者的人;二、監護人:負責保護合適標的物;三、地點管理人:負責看管犯罪地點的人。
子女如同操控者,儘管不在現場,但仍能約束著妻子的殺意。
最後,我們可以發現殺夫案多屬於被害者促發的案件(葉碧翠,2003)。妻子面對長時間的壓力及習得無助,加上負面刺激(如吵架),被害人一瞬轉化為加害人。
由於妻子大多沒有暴力犯罪前科,這令殺夫案件更難預防,故防治措施偏重社會層面,如增加婚姻諮商、社區婦女互助會、增加家暴通報方式及保護力度等。
破鏡不重照? 借鏡反思婚姻的意義
總結全文,我們似乎找到由愛生恨再轉為犯罪的答案。下方階段圖取樣自書中個案,從圖中可清楚看到,當雙方工作/生育/家事順位不同,缺乏溝通去調適分歧,夫妻關係便會急轉直下。
當被害人及情境(時間、地點)相互配合,犯罪便可能發生,而且比想像中容易。Wolfgang的被害者促發理論提出,殺人案件裡沒有絕對無辜的被害者和絕對有罪的加害者,這一點很值得深思。
其實讀畢全書不難發現,書是寫給老公們看的,他們看完會驚覺對枕邊人是如此陌生。
妻子會悄悄記下為了家庭犧牲、妥協了多少,看老公的表現再決定要不要討回來。尤其女性平均壽命比男性長,老公們晚年的生活品質很取決於早年如何對待妻子。
若此書是一份考卷,應該不少老公們滿江紅。犯罪學雖有很多預防犯罪的理論和建議,但不會找到令感情破鏡重圓的方法。溝通及同理對方可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磨擦,肯定對方的付出能令關係更和諧。在醉心工作的時候別忘記了另一半,不然越過山丘,才發現無人等候。
珍惜眼前人。最後借書中的一句話作結:
「婚姻就是神的惡作劇,把兩個不對盤的人湊在一起。婚姻的意義就是促使當事人思考生而為人的道理,以及認識自我。婚姻之路可大致分成2類,一種是令人向下沉淪,另一種則是令人更加成熟有包容力。」
不要讓自己變成熟卻不小心令對方沉淪。
後記
一開始懷著研究女性殺人心態去購買本書,閱後才發現是男性婚姻自衛術手冊。
婚姻不是零和遊戲,伴侶也不該是對手。有時走得太快,遺忘在身後默默支持的人,驀然回首已一場空。老公若想保命,請將心比心及肯定對方的付出。最後感謝母親為家庭付出了這麼多,也感謝女友寧予推薦此書,令我反思並獲益良多。
延伸閱讀
數據顯示,我們都選擇了錯的人:為何人們總是「誤判」自己的婚姻?
台灣國防預算案激辯:應佔GDP3%還是5%?美智庫研究員:軍費應向以色列看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