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生:化解「碳焦慮」成為提升企業競爭力機會

經濟部政務次長曾文生今(4)日表示,最近很流行「碳焦慮」一詞,但他認為,針對減碳一事,雖然要高度關注,但是否馬上要進到「焦慮」的程度?或許金融圈、會計師事務所在給予企業壓力的同時,還有個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也要減少焦慮。

曾文生今天出席KPMG舉辦的「氣候變遷風險對銀行經營中小企業客群的機會」研討會。他在致詞時以「課綱」與「考卷」來比喻企業目前面臨的減碳壓力。而今天研討會的最重要工作是告訴大家,雖然課綱改了,但如何答題的考卷也做了比較清楚的說明。

曾文生表示,經濟部經常接觸許多企業,過去一段時間在講「ESG」會比講「GDP」來得多。當然,GDP表現是下半年關注重點,全球當今經濟狀況,確實要關心GDP;但即使當下減碳的遊戲規則還不完全確定,但ESG工作也很重要。

他說,經濟部在第一線接觸企業,最近一提到CBAM(歐盟碳邊境關稅機制),企業就想到他們手上有個明確工具在找全世界麻煩、要課稅。但站在經濟部立場,經過了解後,事情並不簡單。CBAM是在公平貿易架構下促使企業減碳的機制,包括歐盟境內廠商也要尊重。

曾文生指出,CBAM對於歐盟境內每一個國家的內部,不同產業之間也是承受不同壓力,不只台灣有政治,西方民主國家也有,產業能否合理生存,是製定政策者痛苦之事,更何況,歐盟內還有許多國家。

但他認為,重要的關鍵是警醒大家要去了解CBAM如何訂出來的,是什麼邏輯,日後才好因應。而台灣太習慣一開始就想知道答案,不大有興趣去了解人家答案怎麼找出來的,而他覺得這過程滿重要的。

曾文生說,他現在去哪裡,大家都急於問答案,例如「碳費1公斤要課多少錢?」但他認為,現在給的答案都不是已確定的答案,都會變動的,但你了解邏輯後,就可以了解未來答案會如何演變,可以因應。

曾文生表示,以前小時候考試,大多先考「是非題」,再考「選擇題」,之後是「簡答題」,最後才「申論題」。現在大家糊成一團,只有碳費、碳交易、減碳,而這些是「申論題」。現在看來是想把這些題目拆解成「是非題」、「選擇題」,讓中小企業知道自己可做什麼事,進而得知如何改善,減少風險。

曾文生指出,應讓碳壓力、碳焦慮,轉念成「減碳」可以變成企業提升自我競爭力的機會。焦慮時間越短,走上正軌速度越快,對台灣競爭力越有正面幫助。

更多太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