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用「反壟斷」攪黃輝達收購ARM,微軟買動視暴雪面臨相似尷尬

嚴格的反壟斷審查讓Google和Meta等主要科技公司對大型收購交易望而卻步,但微軟卻變得愈發膽大,比如以690億美元收購動視暴雪(Activision Blizzard)。某種程度上,這得“感謝”微軟的反壟斷事務負責人麗瑪·阿萊利(Rima Alaily)。

阿萊利的主要工作是幫助微軟通過反壟斷審查,從而完成一些大型收購交易。但2021年初,阿萊利有了一項不同的任務:扼殺一項交易——阻止輝達(Nvidia)以400億美元收購ARM。

微軟認為這會提高ARM晶片設計的許可成本,損害微軟和其它科技公司的利益(微軟在伺服器等產品中使用基於ARM設計的晶片)。

知情人士稱,阿萊利與她的老闆、微軟總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以及微軟當時的外部法律顧問喬納森·坎特(Jonathan Kanter)共同起草了微軟的提議書,敦促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干預並阻止這筆交易。除了微軟,還有幾家大型科技公司也表示反對。去年12月,FTC對這筆收購提起了訴訟。今年2月,輝達宣佈放棄交易。

但如今,阿萊利卻面臨著與“輝達收購ARM交易”同樣的尷尬問題:反壟斷。今年1月,微軟宣佈以約690億美元的現金收購動視暴雪,這是業內史上規模最大的交易之一。但目前,這筆交易正面臨英國、歐盟和美國FTC的調查,以及遊戲競爭對手的強烈反對。

11月9日,歐盟委員會對此交易展開深入調查,因為擔心這筆交易可能會降低遊戲機和PC遊戲發行市場的競爭。據悉,歐盟委員會將在明年3月23日之前的90個工作日內做出決定。

阿萊利還要應對美國議員們提出的一些新法律提案,這些立法可能會限制微軟及其競爭對手的一些服務。此外,她還鼓勵政策制定者更仔細地審查蘋果公司等勁敵控制的市場(如應用程式商店)。

從反壟斷的靶子上消失

阿萊利的角色很微妙。在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微軟曾是科技行業最知名的反壟斷目標。如今恰恰相反,監管機構和立法者的矛頭鮮少對準微軟。

被瞄準的幾位分別是Facebook母公司Meta、Google母公司Alphabet和亞馬遜等同行。他們幾乎已放棄大規模收購,因為大機率會受到嚴格的反壟斷審查。而僅在過去兩年,微軟就收購了至少20家公司,包括以197億美元收購語音識別軟體公司Nuance Communications,以及以5億美元收購網路安全初創公司RiskIQ。

微軟能贏得監管機構好感的一個原因是,其主營業務之一雲端運算,被競爭對手的網際網路搜尋、電子商務、社交媒體和智慧型手機等業務搶了風頭,只吸引了監管機構一小部分注意力。此外,面對監管機構,微軟的態度並不“好鬥”。微軟前外部法律顧問坎特,現在還成了美國司法部反壟斷部門的負責人。

華盛頓的反壟斷律師、FTC前官員大衛·巴爾托(David Balto)表示:“過去十年左右,微軟做了許多出色的工作,成功地將自己從反壟斷執法者的靶子上移開。他們有一個非常謹慎的戰略,讓監管機構對Google和蘋果更加擔憂,而又把自己和他們區分開來。”

但是,這一次的收購動視暴雪交易,對微軟之前的“置身事外”戰略和努力可能是一個考驗。一些投資者認為,這筆交易勢必會受阻,而微軟則依然有信心完成交易,而微軟的信心,相當一部分來自阿萊利團隊所做的工作。

阿萊利已在微軟工作13年,自2018年開始領導反壟斷事務團隊,向總法律顧問侯賽因·諾巴爾(Hossein Nowbar)匯報。此外,她還經常與微軟總裁史密斯密切合作。在過去20年裡,史密斯被廣泛認為是與監管機構和立法者和解的功臣。之前,微軟曾因在PC市場的主導地位遭到一系列嚴重的反壟斷訴訟。

但微軟的一些競爭對手表示,微軟仍在玩老把戲。2020年,美國企業辦公通訊軟體初創公司Slack向歐盟投訴微軟,指控微軟濫用其市場主導地位,將其團隊協作通訊產品Microsoft Teams與其廣受歡迎的Office辦公軟體相捆綁,從而消除了市場競爭。

與史密斯相比,阿萊利一直保持低調。不過,知情人士稱,阿萊利在指導微軟的反壟斷戰略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並與微軟CEO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定期會面。該知情人士表示,雖然史密斯對微軟在公共領域的每一項舉措都事無鉅細地把控,但他也經常諮詢阿萊利的意見,包括監管機構或普通公眾將如何接受微軟的這些舉措。

一些前同事對阿萊利的評價是:聰明又冷靜的策略師。在執行一項措施之前,她常常會邀請員工提出該措施的一些弊端。

日益嚴峻的反壟斷威脅

阿萊利公開表態的領域不多,應用程式商店(app store)的監管是其中之一。應用程式商店是軟體分發中心,已成為蘋果和Google主導其移動平台的一大手段。比如蘋果App Store對應用內支付和抽成的限制政策就讓開發者怨聲載道,這些政策也阻止了微軟在iPhone上發佈雲遊戲服務。

兩名前員工稱,阿萊利一直是影響微軟應對應用程式商店監管的主要聲音。2020年,她起草了一套“應用程式商店原則”,微軟將其推廣給正在審查其他應用程式商店的立法者。

當年10月,阿萊利在部落格文章中稱這些原則可以促進自由選擇和良性競爭。阿萊利還稱,微軟不會阻止Windows平台上的其他競爭性應用程式商店,並向開發者收取合理的費用。矛頭顯然是對準了蘋果。但阿萊利稱這一原則不適用於Xbox應用程式商店,因為微軟銷售Xbox硬體時是虧損的,或者利潤率很低。

雖然這篇部落格文章沒有提及蘋果,但一名微軟前員工表示,它的目的就是給蘋果“找事兒”。此外,微軟還遊說支援參議員理查德·布魯門撒爾(Richard Blumenthal)提出的《開放應用程式市場法案》(OAMA),該法案將要求裝置製造商允許其他公司的應用程式商店在其裝置上運行。

但微軟一直不太支援針對科技公司的其它反壟斷提案。阿萊利團隊曾與微軟的遊說者合作, 以確立微軟對一些法案的立場。這些法案可能會影響微軟在自家平台上對待自家產品的方式,而非競對產品。

知情人士稱,去年冬天,當立法者起草一系列針對科技巨頭主導地位的法案時,微軟的遊說者會見了參議院反壟斷小組委員會主席、明尼蘇達州民主黨參議員艾米·克洛布查爾(Amy Klobuchar)及其政策工作人員。

在與克洛布查爾會面期間,微軟員工對她提出的一項名為《美國創新與選擇線上法案》(AICOA)的法案表示擔憂。微軟詢問了克洛布查爾的工作人員,該法案是否會限制微軟在其Xbox商店展示哪些遊戲,是否會限制微軟向在亞馬遜或Google等競爭對手的雲端運算環境中運行其軟體的客戶收取更高費用。為推動旗下Azure雲端運算業務,微軟目前向企業收取的在Azure上運行的Microsoft 365軟體的費用,比在競爭對手雲服務上運行的Microsoft 365要低。

微軟已公開拒絕對克洛布查爾這一法案採取立場。該法案如果被通過,可能成為第一個對微軟的軟體許可做法進行限制的法案。今年6月,史密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微軟並沒有遊說支援這項法案,但這並不意味著反對。

克洛布查爾辦公室的一名代表表示,如果該法案通過,將由聯邦機構的監管者決定微軟是否被視為該法案監管的“關鍵目標”。目前尚不清楚,這項法案是否會在11月中期選舉前進行投票。

此外,議會反壟斷小組委員會的一名工作人員透露,議員們正積極考慮更多立法,以規範雲服務提供商的軟體授權。對於阿萊利及其團隊而言,可能將意味著不得不努力應對新的政策法規。

由參議員加里·彼得斯(Gary Peters)發起的另一項法案,將要求聯邦機構以更透明的條款重新談判雲合同,這可能會改變微軟向政府授權軟體的方式。在這方面,微軟已有想要先發制人的跡象。今年8月,微軟在一篇部落格文章中稱,除亞馬遜和Google等頭部競對,微軟不會向運行在其它大多數雲服務平台上的微軟軟體額外收費。

推動完成動視暴雪交易

知情人士稱,到目前為止,阿萊利的首要任務是完成收購動視暴雪交易。這筆交易可能幫助微軟加強其Xbox業務,因為它將獲得《使命召喚》系列等爆款遊戲的控制權。

但阿萊利的團隊必須要說服美國和歐洲的監管機構,這筆交易不會給微軟帶來相對於任天堂等遊戲競爭對手不可踰越的優勢。面對美國FTC和英國“競爭與市場管理局”(CMA)的調查,阿萊利回應稱,微軟在遊戲行業並不佔主導地位,將來也不會限制在競爭對手的遊戲機或遊戲商店中訪問動視暴雪的遊戲。

在內部,阿萊利會見了微軟遊戲部門的各個團隊,與該部門的最高負責人菲爾·斯賓塞(Phil Spencer)一起,向Xbox員工介紹了合併的情況,並圍繞微軟的立場達成了共識。知情人士稱,阿萊利闡述了微軟克服這筆交易的法律障礙的計畫,包括提出不會將其它遊戲工作室排除在競爭之外。

阿萊利在很大程度上遵循了史密斯與監管機構打交道的方式,先發制人,搶先解決監管機構提出的早期擔憂。之前,阿萊利曾幫助微軟在大型交易中獲得監管機構的批准,包括去年微軟以197億美元收購Nuance交易。

在動視暴雪交易中也是如此。今年6月,FTC主席莉娜·可汗(Lina Khan)在致議員的一封信中表示,FTC正在審查該交易對勞動力市場的潛在影響,這引發了人們的擔憂,即收購動視暴雪可能會讓微軟對“遊戲開發者可獲得的角色數量”擁有太大的影響力,從而阻礙公平競爭。

幾天後,微軟迅速採取行動,宣佈已與美國通訊工人工會(CWA)達成協議,尊重他們在交易完成後組建工會的努力。根據協議,微軟允許員工和工會代表更方便地進行溝通,並提供一個簡化流程,讓員工決定是否加入工會。

不過,最近微軟在與監管機構打交道時,又開始顯露出其早期的、更好鬥的個性。上週,英國CMA公佈了繼續調查動視暴雪交易決定的全文,擔心微軟將動視暴雪的熱門遊戲從競爭對手的遊戲機中剔除。

對此,微軟以一封火藥味十足的信件進行了回應。這份聲明由阿萊利團隊撰寫,稱英國CMA的這項決定,錯誤地依賴於微軟遊戲競爭對手的一些自私自利的聲明。這些聲明嚴重誇大了《使命召喚》的重要性,並忽視了競爭對手的應對能力。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新浪科技”(ID:techsina),作者:友亞,36氪經授權發佈。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