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怕的隨機殺人還沒出現!精神科醫師分析「6大動機」常見自戀型人格:自以為天下最好

台中捷運21日早上發生隨機砍人案,一名20歲的洪姓男子在車廂裡突然掏刀,砍傷27歲的長髮許姓男子與17歲的呂姓高中生,嚇得現場民眾群起上前壓制,而洪男最後也在群眾的圍毆下就範。巧合的是,洪男犯案這天,距離2014年驚動全台的北捷鄭捷隨機殺人事件,正好滿10年,也讓精神科醫師沈政男分析指出,這2起案件都是不折不扣的隨機殺人案,值得好好研究,「因為我在10年前說過了,最可怕的隨機殺人還沒出現。」

沈政男醫師根據日本相關研究以及台灣過去的案例,分析隨機殺人犯案的6大動機:

1.對自身境遇不滿而遷怒社會—2009北縣黃信菖劃傷婦女案,犯案動機為找不到工作。
2.對特定人士不滿但無法報復而找代罪羔羊—2015年北捷郭彥君砍傷乘客案,犯案動機為被阿姨責罵;2020年新店王秉華隨機殺人事件,犯案動機為與配偶爭吵。
3.藉由死刑來自殺—2014年北捷鄭捷殺人案、2015年北市北投龔重安殺女童案。
4.藉由被關來逃避現狀—2012年高雄曾文欽殺男童案。
5.殺人快感成癮—台灣尚未出現。
6.精神混亂或怪異想法—2009年北市黃富康殺陌生房東案,犯案動機為想藉由殺人改運、2012年新北邱志明吸膠後砍傷婦人案、2013年台南涂嘉文吸膠後殺路人案、2016年北市內湖王景玉殺女童案(小燈泡命案)。

根據上述統計,沈政男醫師指出,在隨機殺人動機分類裡,可能釀成最多傷亡的「對自身境遇不滿而遷怒社會」,以及「殺人快感成癮」,在台灣較少甚至還沒產生,「所以說最可怕的隨機殺人事件尚未出現。那樣的隨機殺人是什麼?就是大規模殺人。」不過,沈政男也認為,台灣之所以尚未出現大規模隨機殺人案,是因有隨機殺人動機的嫌犯沒有能力拿到殺傷力夠大的武器,比如槍枝,而擁有槍枝者則未出現隨機殺人動機。

沈政男醫師表示,隨機殺人者常見「自戀」的人格傾向,「自以為是天下最優最好,世界應該照著我的方式運行,別人應該順從我,不然就忿忿不平。」值得關注的是,台灣至今至少有2件隨機殺人案中,兇手的動機是「為了被判死」,以逃避生命困境,即鄭捷與龔重安,因此沈政男也認為,「死刑存廢」的主張與討論必須慎重,倘若不清楚隨機殺人型態就胡亂攻訐反對自己主張的民眾,則也須承擔可能鼓勵隨機殺人的道德責任。

至於「如何遏止更可怕的隨機殺人事件出現」,沈政男醫師強調,應一案一案仔細分析隨機殺人動機,藉此找出可能的預防之道,例如從家庭與教育著手,以預防人格偏差扭曲;促進階級流動、改善社經弱勢處境,以減少社會邊緣人的產生;加強社區精神醫療體系注意槍枝管制與大眾捷運安全等。至於「是否該廢死」的議題,則更需有容許客觀冷靜討論的空間存在,好好探討到底「藉死刑來自殺」的說法是否成立,以做為修法參考。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