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海洋荒野

最後的海洋荒野
最後的海洋荒野

全球只剩13%的海洋不受人類活動影響,但目前幾乎沒有保護政策。
撰文/瓊斯(Kendall Jones)、華森(James Watson)
翻譯/林慧珍

海洋佔地表70%以上,面積超過4.1億平方公里。海洋的遼闊,讓探險家一度認為人類無法橫渡;造船技術大幅進步後,博物學家又認為人類不可能耗盡海洋資源,或把海洋物種逼上絕路。

他們都錯了。

現今商業捕魚的範圍是農地面積四倍,這片浩瀚汪洋大部份區域已無法永續經營。我們已經耗盡90%過去重要的沿岸物種;大型魚類因為大肆捕撈,在許多海域瀕臨絕跡。事實上,現在再來研究曾經重要的魚類棲地,例如珊瑚礁,就如同只研究白蟻及蝗蟲而忽略牛羚及獅子,卻妄想了解坦尚尼亞的塞倫蓋提國家公園。

由於人類不住海上,且需要專業的船隻才能出海,因此有些人或許還期待地球上仍有廣大海域尚未受到染指,但這大錯特錯。我們在2018年夏天於《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發表一項研究,針對商業航運、沉積物逕流及各種捕撈方式等15種人類對海洋造成的壓力源,進行全球精細數據分析。結果顯示地球的「海洋荒野」正在縮減,只有13%的海洋仍是處女地。人類活動最密集的沿岸地區幾乎沒有任何海洋荒野;剩下的海洋荒野面積不到5400萬平方公里,集中在南北極,或人口稀少的太平洋島國周圍。

海洋荒野收容不計其數的生物,能供養大型掠食者,維繫高度的基因多樣性。這裡的生態系不受人類干擾,非常能適應海水溫度上升及珊瑚白化──除非全球同心協力減少碳排放,否則這些壓力因子無法解除。

在海洋生物多樣性大幅減少的現代,海洋荒野如同一扇展示往昔的窗戶,揭示了海洋尚未受到過度捕撈及污染破壞前的樣貌。這對海洋保育是相當重要的資訊:如果我們想復育遭到破壞的海域,必須知道從何處下手。

令人擔心的是,大多數海洋荒野至今仍然缺乏保護。隨著技術進步,人類現在能往更深的海裡捕魚、航行到更偏遠的海域,僅存的海洋荒野隨時可能消失;近年來由於氣候暖化,甚至連過去因全年冰封而受保護的海域,現在都能捕魚及通航。

海洋之所以缺乏保護,很重要的原因是國際環境政策只著重於拯救瀕危的生態系以及防止生物滅絕,而沒能認知海洋荒野的獨特價值。這就如同把所有醫療預算投注於緊急心臟手術,卻不透過政策鼓勵人們運動,無法從根本降低心肌梗塞的風險。如果要長遠保護海洋生物的多樣性,保育政策不能只是急救,預防措施才是當務之急。

我們在《當代生物學》的論文中提出一項請求:在制定國際保護協議時,必須承認海洋荒野的獨特價值,並設定保留目標。若沒有進一步的行動,荒野可能永遠消失;美國總統詹森(President Lyndon B. Johnson)在1964年簽署《荒野保護法案》(Wilderness Act),曾呼籲我們要避免這種情況,他說:「如果希望未來世代心存感激地緬懷我們,而不是對我們投以蔑視,我們不能只留下科技奇蹟,而必須讓他們還能看見這世界原始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