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下週二可能發布颱風海警 一次看懂增加「可能到達時間」的新版預測圖

新版預測圖為何增可能到達時間?

氣象署表示,儘管目前針對颱風路徑的預測已有進步,但預報仍存有一定程度的誤差,且隨著預報時間越長,誤差就會越大。為更充分說明颱風預報的不確定性,氣象署提供相關機率預報輔助,以利大眾與颱風防救災決策者參考。

今(2024)年7月開始,氣象署提供的颱風資訊包含「120小時颱風暴風侵襲機率」與「颱風暴風可能、可能最早到達時間」,協助各界在颱風來襲前的3到5天,及早做好防颱因應,減少颱風帶來的損失與影響。

一般民眾可依據預測資訊,提前做好防災準備;若是需要更長時間準備工作的族群,例如農漁業者、高風險地區居民,可及時採取相應措施;防災決策者則可參考預測資訊,適時啟動應變對策。

(圖/取自氣象署臉書)
(圖/取自氣象署臉書)

到達時間需與颱風侵襲機率一起解讀?

颱風暴風可能到達時間需與侵襲機率搭配解讀,若不考慮颱風侵襲的可能性,有可能誤判颱風一定會在該時間到達,進而高估了暴風侵襲的風險。2項數據相結合,才可以更準確的評估颱風風險。

(圖/取自氣象署臉書)
(圖/取自氣象署臉書)

到達時間為何分成「可能」與「可能最早」?

氣象署根據官方預報誤差特徵,擬出1000個可能颱風路徑,並將暴風到達時間排序,50百分位為「可能」到達時間,速度居中;90百分位為「可能最早」到達時間,即速度較快者。

(圖/取自氣象署臉書)
(圖/取自氣象署臉書)

因各行業受颱風影響的脆弱度不同,防颱整備所需的時間也有差異。耐受度中等的族群,可在「可能到達時間前」完成防災準備;耐受度較低的族群,則建議在「可能最早到達時間前」做好防災措施。

颱風暴風到達時間圖表怎麼看?

觀察整體情境:選定某一預報時間

若想了解台灣整體的颱風動態預測,可優先選定時間範圍,觀察未來5天內的颱風變化。

從圖片可見,全台的暴風侵襲機率約40到60%,東部部分地區可能高達60%。以3日20時為例,預估當時颱風暴風已接近綠島、蘭嶼,若颱風移動速度較預期快,則可能涵蓋到花東及高屏地區。

(圖/取自氣象署臉書)
(圖/取自氣象署臉書)

留意地區風險:選定關注地點

若想關注某一縣市的颱風預測,可優先選擇地點,觀察該地的颱風變化。

下圖以台北市為例,未來5天颱風暴風侵襲機率約為50%,4日8時至20時暴風可能到達台北市,若颱風移動速度較快,則可能在3日20時至4日8時到達。

(圖/取自氣象署臉書)
(圖/取自氣象署臉書)

氣象署表示,未來預測圖表會將颱風暴風「可能最早」到達時間改為虛線,以此做出區別。

哪些狀況不適用?

氣象署指出,2種情況下不適用參考颱風暴風可能到達時間之數據,第一個是颱風警報期間,因當下颱風警報單的更新頻率更高,可改參考該資訊。

另一個則是針對移速較慢、滯留或打轉的颱風,因其預報不確定性較高,因此到達時間不適用。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最快下週二可能發布颱風海警 一次看懂增加「可能到達時間」的新版預測圖
適逢反聖嬰現象發展 今年颱風生成位置恐較近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