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世界遺產新名單:令人眼花撩亂的宗教建築

帕多瓦14世紀壁畫群:斯克羅威尼禮拜堂(Photo by Xinhua via Getty Images,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帕多瓦14世紀壁畫群:斯克羅威尼禮拜堂(Photo by Xinhua via Getty Images,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去年受到疫情影響,沒有舉行世界遺產大會,因此今年(第44屆)一口氣公佈了2020和2021兩年的入選名單,其中有五處與宗教建築有關。信仰,在許多人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因此,成為人們精神指標的宗教建築,經常以各種令人令人印象深刻的姿態出現: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耶路撒冷的圓頂清真寺、緬甸仰光的大金塔、印度泰米爾邦的布里哈迪希瓦神廟⋯⋯都因為鬼斧神工而令人驚嘆,來看看面這些最新出爐的朝聖地,又有哪些與眾不同的魅力!

*印度・拉瑪帕神廟

拉瑪帕神廟(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拉瑪帕神廟(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身兼泰倫加納邦(Telangana)和安德拉邦(Andhra)首府的印度第四大城海德拉巴(Hyderabad),在它東北方大約200公里處,有座名為帕拉姆佩特(Palampet)的村子,因為歷史回溯13世紀的神廟——盧德什瓦拉(Rudreshwara)而引人注目。

拉瑪帕神廟(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拉瑪帕神廟(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四周環繞著圍牆,這片以濕婆神神廟為核心的建築群,興建於卡卡提亞王朝(Kakatiya dynasty,11世紀末~14世紀初)魯德拉德瓦(Rudradeva)和雷赫爾拉・魯德拉(Recharla Rudra)統治時期,據說始建於1213年的它,足足花了40年的時間才落成。

拉瑪帕神廟(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拉瑪帕神廟(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這座一般人口中的拉瑪帕神廟(Ramappa Temple),由大理石和花崗岩雕刻而成的柱子,撐起金字塔型的水平階梯塔Vimana。為了減輕層層堆疊的屋頂重量,特別採用了密度比水低、以木頭和黏土做成的多孔輕磚——「浮磚」,大大降低神廟倒塌的可能性!

拉瑪帕神廟(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拉瑪帕神廟(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不僅如此,拉瑪帕神廟的另一大亮點是超高的藝術水準:裝飾性柱子與橫梁、雕刻天花板、隨處可見的舞者和音樂家雕像⋯⋯展現出卡卡提亞文化與當地舞蹈習俗,特別是舞者曼妙的姿態,讓動作活靈活現~~

拉瑪帕神廟(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500px)
拉瑪帕神廟(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500px)

鄰近湖泊、坐落於林木茂盛的山丘和農田之中,拉瑪帕神廟遵循佛法典籍中的思想,將神廟建在山丘、森林、泉水、溪流、湖泊和農田組成的自然環境中,可說是如實實踐了教義。

*義大利・帕多瓦14世紀壁畫群

帕多瓦14世紀壁畫群:Basilica of Saint Anthony of Padova (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帕多瓦14世紀壁畫群:Basilica of Saint Anthony of Padova (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坐落威尼斯以西40公里處的帕多瓦(Padova),是座風景如畫的城市。它是莎士比亞喜劇《馴悍記》(Taming of the Shrew)的主要舞台,市內為數眾多的拱廊街道串連起大大小小的廣場,和跨越護城河般圍繞舊城的巴企吉里翁河的無數橋梁,交織出特有的城市面貌。

帕多瓦14世紀壁畫群(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帕多瓦14世紀壁畫群(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然而帕多瓦並非今年首度登上世界遺產名錄,事實上早在1997年時,它就因為創立於1545年、全世界依舊存在於原址上最早的植物園——帕多瓦植物園(Orto botanico di Padova),而成為值得保護的對象。這次,更因為舊城中心的14世紀壁畫群(Frescoes of Padua)再度入選。

帕多瓦14世紀壁畫群:The Palazzo Della Ragione(Photo by: Giuseppe Masci/AGF/Universal Images Group via Getty Image,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帕多瓦14世紀壁畫群:The Palazzo Della Ragione(Photo by: Giuseppe Masci/AGF/Universal Images Group via Getty Image,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繪製於1302~1397年的系列壁畫,展現出14世紀時濕壁畫藝術如何發展成一種創造性的表達方式,同時標誌著壁畫革名的起點。它們分布於8座宗教和世俗建築中,由不同藝術家為不同功能的建築、不同類型的贊助者繪製。儘管如此,這些系列壁畫在風格和內容上始終維持著統一性,兼具多樣性和相互連貫性~~

帕多瓦14世紀壁畫群:斯克羅威尼禮拜堂(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帕多瓦14世紀壁畫群:斯克羅威尼禮拜堂(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屬出自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創者、同時也是「歐洲繪畫之父」喬托之手的斯克羅威尼禮拜堂(Cappella degli Scrovegni),它和一旁的聖奧古斯丁修道院Monastero degli Eremitani,如今一同屬於帕多瓦市政博物館(Musei Civici di Padova)建築群的一部分。

帕多瓦14世紀壁畫群:斯克羅威尼禮拜堂(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帕多瓦14世紀壁畫群:斯克羅威尼禮拜堂(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因為毗鄰羅馬競技場遺址,這座小教堂又被稱為「競技場禮拜堂」。內部放眼所及,包括牆壁和天花板,全都繪滿喬托的濕壁畫。此系列壁畫完成於1305年,以聖母和基督的生平為主題,像是《聖母領報》(Feast of the Annunciation)和《最後審判》(Last Judgement)等,被視為是西方藝術的重要傑作!

*烏拉圭・阿特蘭蒂達教堂

阿特蘭蒂達教堂(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阿特蘭蒂達教堂(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烏拉圭工程師埃拉蒂奧・迪埃斯特(Eladio Dieste)因為興建一系列非常優雅的建築而聲名大噪,從糧倉、市場到教堂,這些建築中總能看見他獨特的高斯拱頂(Gaussian vault):一種以單層磚打造而成的薄殼屋頂結構,藉由雙曲率懸垂線拱狀物產生的硬度與強度,達到抵抗變形的功效。

阿特蘭蒂達教堂(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阿特蘭蒂達教堂(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而他為距離烏拉圭首都蒙特維多(Montevideo)45公里外的阿特蘭蒂達(Atlántida)設計的教堂,雖然受到義大利古基督教和中世紀宗教建築的啟發,卻展現出裸露和強化磚的嶄新用途。落成於1960年代,阿特蘭蒂達教堂被稱為「磚造建築的奇蹟」,更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眼中「20世紀下半夜拉丁美洲現代建築的傑出典範」!

阿特蘭蒂達教堂(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阿特蘭蒂達教堂(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

興建於矩形平面上的單一大廳,具有獨特的波浪型牆壁,支撐著類似的波浪狀屋頂,由一系列以強化磚為建材的高斯拱頂組成。牆壁和表面則覆蓋著同樣出自迪埃斯特設計、非常纖薄的折疊磚層壓版,在在展現出他在建築上的獨創性與技巧,並且對建築形式或空間結構,帶來非凡的美學效果~~

*象牙海岸・北部蘇丹式清真寺

北象牙海岸的蘇丹式清真寺(Photo by SIA KAMBOU / AFP,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北象牙海岸的蘇丹式清真寺(Photo by SIA KAMBOU / AFP,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一般人對於清真寺的印象,大多有著精緻的圓頂,同時伴隨著既細且高的喚拜塔。不過如果你前往西非的象牙海岸,會在北部發現造型非常奇特、以曬乾的泥磚蓋成的小清真寺:一系列錐狀尖塔勾勒出它的輪廓,開著窗戶的外牆插滿突出的木頭,垂直的扶壁頂部裝飾著陶器或鴕鳥蛋!

西非的蘇丹式清真寺(Photo by: Education Images/Universal Images Group via Getty Images,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西非的蘇丹式清真寺(Photo by: Education Images/Universal Images Group via Getty Images,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這些清真寺展示出一種特有的建築風格,據信起源於14世紀座右的傑內(Djenné)⋯⋯

傑內的大清真寺(Photo by: MyLoupe/Universal Images Group via Getty Images,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傑內的大清真寺(Photo by: MyLoupe/Universal Images Group via Getty Images,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坐落內尼日三角洲(Inner Niger Delta),傑內位於馬利共和國(République du Mali)中部,曾經盛極一時的馬利帝國(Mali Empire),以優越的貿易地理位置,壟斷穿越撒哈拉沙漠商旅的徵稅權。因此,15~17世紀時許多黃金、鹽、奴隸等貨物交易,都必須經過傑內,讓這座原本有些偏僻的城鎮因此繁榮起來。

北象牙海岸的蘇丹式清真寺(Photo by SEYLLOU DIALLO/AFP via Getty Images,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北象牙海岸的蘇丹式清真寺(Photo by SEYLLOU DIALLO/AFP via Getty Images,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於是,特別是16世紀開始,這種獨特的建築風格隨著商人和學者的腳步,從沙漠地區一路向南傳播,來到了蘇丹大草原。為了適應當地較潮濕的氣候,不但扶壁的高度變低、也變得更加牢固,當中,象牙海岸的蘇丹式清真寺保存得最完完善。

北象牙海岸的蘇丹式清真寺(Photo by SIA KAMBOU / AFP,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北象牙海岸的蘇丹式清真寺(Photo by SIA KAMBOU / AFP,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儘管上個世紀還有多達數百座,這些西非大草原特有的清真寺,如今大約只剩下20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別選出其中保存最為完好的8座,它們分別位於Tengréla、Kouto、Sorobango, Samatiguila、M’Bengué、Kong和Kaouara,好讓這段因貿易促成的伊斯蘭文化擴張史,能透過這些融合當地建築的蘇丹式清真寺上,提供久遠的見證!

*墨西哥・波波卡特佩山坡上最早的16世紀修道院

波波卡特佩山坡上最早的16世紀修道院(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波波卡特佩山坡上最早的16世紀修道院(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橫跨莫雷洛斯州(Morelos)、普埃布拉州(Puebla)和特拉斯卡拉州(Tlaxcala),出現在全世界最活躍火山之一的波波卡特佩特火山(Popocatépetl)山坡上、最早的16世紀修道院,是墨西哥北部地區傳播基督教和西班牙初期殖民的根基之一。

波波卡特佩山坡上最早的16世紀修道院:聖母升天大教堂(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波波卡特佩山坡上最早的16世紀修道院:聖母升天大教堂(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1524年時,聖方濟各會的第一批傳教士在這裡建造了首座修道院,隨後道明會和奧斯定會也都在波波卡特佩特火山周遭,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傳教場所。這些修道院在1994年時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遺產,今年更因為聖母升天大教堂(Our Lady of the Assumption Cathedral)的加入而擴大遺產名單。

波波卡特佩山坡上最早的16世紀修道院:聖母升天大教堂(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波波卡特佩山坡上最早的16世紀修道院:聖母升天大教堂(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又稱為特拉斯卡拉市大教堂(Tlaxcala City Cathedral),興建於1530~1536年之間的它,擁有單一中殿和木造屋頂,以及其他名列世界遺產的波波卡特佩特火山修道院沒有的獨立塔樓,和一棟木造的穆迪哈爾式建築!

波波卡特佩山坡上最早的16世紀修道院(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波波卡特佩山坡上最早的16世紀修道院(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如今,出現在這份名單中的修道院多達15座,它們是美洲大陸修道院和福音傳教的典範,代表第一批傳教士採用的建築風格。由於當地原住民不習慣進入大型密閉式空間,面對這樣新的文化環境發展出另一種建築模式:在大型中庭使用開放式小教堂或供奉聖像的角落小教堂「capillas posas」。

波波卡特佩山坡上最早的16世紀修道院(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波波卡特佩山坡上最早的16世紀修道院(Image Source : Getty Creative/iStockphoto)

於是寬闊的中庭成為傳教士和原住民的會合點,新皈依者不是在教堂內,而是在室外空間進行彌撒。這種建築風格不但遍及墨西哥,甚至也影響了拉丁美洲的其他地區~~

文字/Iris P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