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國人10大死因公布 癌症連42年登頂、新冠死因退居第6

衛福部今(17)日公布2023年國人死因統計,全年死亡人數為20萬5575人,比2022年減少2863人,主要原因為COVID-19死亡人數減少。

而在死亡率統計方面,若以死亡人數除以年中人口數計算,則為每10萬人口880.7人,下降1.5%;標準化死亡率(以2000年WHO世界標準人口年齡結構計算)則為每10萬人口429.6人,下降3.2%。

(圖/衛福部提供)
(圖/衛福部提供)

癌症連42年蟬聯10大死因榜首

據衛福部統計,2023年全年共有53126人死於癌症,佔總死亡人數25.8%,死亡率比2022年上升2.2%。若以年齡層來看,則有87%集中於55歲以上族群。

與前(2022)年相比,去(2023)年前10大癌症順位並未出現改變,第1名仍為「氣管、支氣管和肺癌」,共奪走10348命;第2名為肝癌(含肝內膽管)的7724死、第3名為「結腸、直腸和肛門癌」、6791死。

男性的主要癌症中,前3名與整體排名相同皆為肺癌、肝癌與大腸癌,4、5名則分別是口腔癌與食道癌;至於女性除了肺癌同樣佔據第1外,乳癌擠下大腸癌高居第2,肝癌滑落至第4名,第5名則為胰臟癌,可見男女癌症死亡人口的組成比例上仍有明顯不同。

而在標準化死亡率的統計中,前10名內的肝癌、大腸癌、攝護腺(前列腺)癌與卵巢癌等皆出現下降;但女性乳癌與食道癌則略增。

若針對45歲以上人口進行分析,則可以發現隨著年齡增長,口腔癌與女性乳癌在主要癌症中的順位排名逐漸降低;反之攝護腺(前列腺)癌、胃癌則隨著年齡上升,排名也一路往上衝。

(圖/衛福部提供)
(圖/衛福部提供)

COVID-19死亡人數大幅減少

2023年因COVID-19死亡者下滑至8962人,比2022年減少5705人,年增率為負38.9%,若按年齡別進行統計,則以65歲以上族群死亡數減少4640人最多。

由於死亡人數大幅減少的關係,COVID-19在年度10大死因排行榜上也從原本的第3退為第6,肺炎、腦血管疾病與糖尿病則重回疫情前分居3至5名的排序。

值得注意的是,重新回到排行榜第3名的肺炎,年增率16.6%,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29.9人,已經與疫情前數據相差無幾。

24歲以下主要死因為事故傷害

前10大死因中唯一非疾病的為排名第8的事故傷害,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中30.3人。若按不同年齡層來看,事故傷害為1至14歲與15至24歲2大低年齡層的主要死因,死亡率分別為每10萬人口中2.7人與18.1人,25歲以上開始的年齡層,則全部都以癌症為死因排名第1。

如果按性別區分的話,則男性事故傷害死亡率為女性2.4倍(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42.7人比18.1人)。也因此在男女性各自的10大死因排名中,事故傷害在男性排名上升至第7,但女性則下滑至第9。

另外2023年的死亡者年齡中位數為77歲,不過事故傷害死亡的年齡中位數僅66歲,是前10大死因中最低。進一步以性別區分的話,則男性事故傷害死亡年齡中位數更低至63歲,女性則為71歲,兩者相差達8歲。

而在2023年全年死於事故傷害的7063人中,有3068人因運輸事故喪生,佔比達43.4%,是事故傷害中的最大宗。排名第2的則是跌倒,共造成1665人死亡、佔23.6%。

以年齡區分的話,運輸事故在全年齡層皆是最主要的事故原因,跌倒致死則在45至64歲與65歲以上2大族群排名第2,顯見明顯集中於中高齡族群;15至24與25至44歲族群排名第2的事故則為「因暴露與接觸有毒物質所致的意外中毒」;0至14歲則以意外溺死排名第2。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癌症連續42年居10大死因榜首 肺癌第1、肝癌第2
全球確診破319萬例 死亡人數超過22.7萬
全球確診逾148萬例 死亡人數逾8.8萬人

看更多相關新聞
新冠KP.2是什麼?新冠KP.2確診有哪些症狀?確診後該怎麼辦?
沒遇過新冠確診潮!1歲以下嬰兒快篩陽 醫提醒:燒到「這程度」要立即就醫
一診「破百人就醫」多人高燒!美女醫揭新冠大爆發:歎看到虛脫
新冠病毒燒起來!急診肺炎病患一半都確診…本波病情凶猛,兒醫示警咳嗽像狗吠+2症狀就要注意
北市免費肺鏈疫苗打完!恢復原公費對象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