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CPI恐重回2%警戒?專家認「通膨仍存」

▲行政院主計總處將於明(9)日公布7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由於颱風與油價上漲因素,外界關切通膨率是否會重回2%警戒線?(圖/擷取自Pixabay)
▲行政院主計總處將於明(9)日公布7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由於颱風與油價上漲因素,外界關切通膨率是否會重回2%警戒線?(圖/擷取自Pixabay)

[NOWnews今日新聞] 行政院主計總處將於明(9)日公布7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由於颱風與油價上漲因素,外界關切通膨率是否會重回2%警戒線?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研究中心執行長吳大任今(8)日接受《NOWnews今日新聞》採訪時表示,儘管6月通膨已降至2%以下,但基期及物價累積因素,使得民眾在感受上,不如數字看起來的樂觀,且由於基本工資調升,人事成本增加,易轉嫁至產品價格,「這是長期存在的問題」,再者,較能反應一地長期物價變化情形的核心CPI還維持在2.5%以上,故台灣通膨憂慮仍存。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資料顯示,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為1.75%,為23個月以來,首度低於2%通膨警戒線。官員分析,倘若天候持續穩定,明(9)日即將公佈的7月CPI原則上也不會超過2%,不過會略高於6月通膨率。

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研究中心執行長吳大任指出,7月份有颱風影響,蔬菜、水果價格波動,另外,國際原油、油價在近幾週皆有上漲的態勢,故與6月相比,7月上漲幅度勢必會增加,但是否會重回2%警戒線,不是這麼容易判斷。

去年6月,是美國通膨最為嚴峻的時期,CPI年增率約為9%,故今年6月美國CPI較低,很大一部份原因是受到「基期」因素影響。

而台灣也同樣碰到類似情形,去年同時期通膨率仍高於3%,今年降至2%警戒線以下,乍看之下國內已無通膨憂慮,但事實上「基期」也是數字下降的因素之一,所以民眾感受到物價的波動,不如數字看起來那樣樂觀。

吳大任表示,如今民眾所感受到的物價壓力,是自疫情爆發後所累積的結果,去年通膨約3%,今年在2%左右,合計感受到的通膨事實上是5%。因此部分與民生商品息息相關的物價漲幅都會比較大,以6月行政院關注的17項重要民生物資為例,漲幅為4.47%,外食費漲幅也仍在4成以上。

另外,由於基本工資調升,人事成本增加,容易轉嫁到產品、服務價格,「這個循環會長期存在」,而工資上升影響主要反映在「核心CPI」數字上。再者,核心CPI因扣除波動性較大的蔬菜水果以及能源價格,故較能反應一地長期物價變化情形。6月核心CPI漲2.61%,超過2%警戒線,「故通膨對台灣總體經濟的影響仍存!」

更多 NOWnews 今日新聞 報導
台灣面臨9大挑戰!工總白皮書提「6需」 苗豐強盼總統參選人重視
喊話政府是「狗吠火車」?苗豐強霸氣回應:工總不怕重複提問
AI發展恐爆災難!5大挑戰浮現 製造業自動化為前車之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