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師筆記》債多不用愁!正視台電的經營實力

台電的連年虧損令人擔憂,如果能跨越政策的圍籬,突破「只能靠補貼」的盲點,或許台電的本業經營及後續發展值得正面期待。(照片來源/信傳媒編輯部)

(本文作者朱建州為執業會計師,吳芥之為資深媒體人。本文不代表《信媒體》立場)

台灣電力公司長期扛著巨額虧損與負債的包袱,除了年復一年的政策補貼外,羸弱的體質似乎看不到一絲復原的機會。這一回,來自產業界的新科經濟部長表示,反對再以補貼的方式支持台電,且電價應該要能反映成本。這樣的政策宣示雖然令人一時錯愕,但若拿客觀的數據深入分析,似乎也非無所本。賴政府的財經人事安排,或許真能為沈痾已久的國營事業開創一番新局面。

補貼累積虧損是錯誤的迷思

為了解決台電的財務問題,一直以來,不時有「政府出資彌補累積虧損」的聲音,好像只要政府打開金庫,填補台電會計帳上3,826億元累積虧損的大洞,就能讓台電脫胎換骨,眼前所有的問題便能迎刃而解。

這就好像破了個大洞的水缸,如果不先堵住破口,添加再多的水也無濟於事,只能讓人覺得好像有在做事,求個心安而已。

很多人都說,台電的財務是政治問題,只能用政治手段解決。然而從企業家的高度和務實的經營理念出發,應該可以從財務報表中辨識問題、了解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財務報表沒說的秘密

財務報表就像體檢報告一樣,可以協助醫生找出可能的病灶,進而對症下藥。根據台電公司的財務報表,2023年和2022年的毛利分別是負1,625億元及負2,450億元。產品的售價竟然低於買進原料的價格,這是令人無法接受的狀況;而電價太低或外購電力成本太高,也是社會上對台電扮演「冤大頭」的普遍印象。

但在台電網站上,卻低調地公告了一組財報上沒出現的數字:「配合電價費率計算公式所訂漲幅上限,成本上漲超過電價漲幅部分所減少之電費收入影響數」, 2023年和2022年這個數字分別是2,345億及2,798億元。

也就是說,若依經濟部能源署公告的「公用售電業電價費率計算公式」辦理,那麼台電2023年和2022年的毛利,將分別是720億元及348億元的正數。

造成台電虧損的死穴,是公式中關於「電價漲幅及跌幅,原則上每次調幅不超過3%」這個政治意味極濃的政策性規定。撇開這點,台電的本業經營能力其實並沒有問題。

台電核心業務經營能力並不差

對於需要鉅額資本投資的產業或企業,加速或延緩資本投資的腳步,會影響折舊與攤提的金額;決定要以融資或募資方式取得資金,也會影響到年度利息支出。這些屬於公司治理層級的策略考量,都將牽動年度獲利數字,但這不該由業務執行團隊負責。此外,折舊與攤提只是種計算過程,實際上並沒有現金流出。

為了消除投資與融資決策對公司獲利的影響,讓投資人能合理有效分析公司核心業務的經營能力,以及企業賺取現金的能力,財務分析領域發展出一個數值,叫作EBITDA,這有個拗口的中文:稅前息前折舊攤提前淨利。

在排除限制電價漲幅的影響後,台電每100元營收可以產生的EBITDA為20.61元,雖然不若美國南方電力(SC)46.63元或法國電力(EDF)28.56元來得出色,但仍將韓電(KEPCO)的11.26元甩得遠遠的。

購電單價雖高但仍不足慮

外購電力成本也是大家討論的焦點。

台電每一度外購電力的成本,從2019年約2.91元,漲到2023年的4.28元;好事者常對此進行批判,甚至認為有圖利廠商之嫌。但外購電力占總用電量比率在2019年是22.4%,2024年則是28.9%,對外採購量的增幅並不算多。

考慮售電廠商也要有一定的利潤,而且購電成本上漲,也會反映在電價調整的計算公式上,因此,政策性限制電價漲幅,確實是台電虧損最主要的關鍵。回頭來看,如果能克服「凍漲」這一關,因有國家作後盾,即使帳上仍有龐大的累積虧損及負債數字,也不再那麼令人怵目驚心了。

經濟的事讓專業的來

術業有專攻,企業經營管理的事,特別是國營事業的經營,讓專業的人以專業的方法來處理最好。

上一次企業家入閣已是24年前扁政府時代的經濟部長林信義。林前部長雖然在企業經營上也相當有成就,但較偏向「高階專業經理人」層級。新科部長則是白手創業、從零開始,成就集團的「企業家」,眼光與格局應該更有獨到之處。

或許郭部長發現了台電的核心問題並非經營不善,而是受到外在環境的牽絆;如果能跨越政策的圍籬,突破「只能靠補貼」的盲點,或許台電的本業經營及後續發展值得正面期待。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新光金股東會》股價低於面額10元 抱20年老股東委屈喊:守的比王寶釧還苦!
藍白立委將倒戈暗助覆議案? 卓榮泰樂觀評估:相信人類有高尚的心靈
美元不再強勢主導全球市場?沙國不續簽 長達50年「石油美元」時代畫下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