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走路的翻譯機!浩爾把「試錯」當跳板,譯寫斜槓人生

浩爾,被譽為「會走路的翻譯機」。曾就讀中興大學外文系、師大翻譯所會議口譯組的他,不僅口譯過上百場活動,更翻譯過多本書、多部電影。除翻譯專業外,浩爾更走出多元出路,他可以站上舞台擔任雙語主持人,也能在廣播、Clubhouse播報新聞,更開班教授英文,連總統府人員也是他的學生。

擁有多重身分的斜槓青年,浩爾總是勇於挑戰新的領域,表現出色。但過去求學時期的他,其實也曾迷茫過。不知道以後能做什麼?自己適合什麼?如同不少年輕人,對生涯發展充滿困惑,甚至一開始,也沒有自信能勝任口譯員。

然而,浩爾能有今日的蛻變,他強調關鍵就在於「敢於行動」。

聽人建議,不如自己行動

一般印象中,外文系有文學研究、語言、翻譯、教學四大傳統出路,近年來,空服員、貿易公司也是熱門選項。但浩爾強調,選擇出路時,被動聽他人分享的經驗,是不夠的,「我們從別人口中聽到這些體驗,不一定真實,因為職涯最終還是自己的選擇,個人化體驗是很重要的。」

為了確定適合自己的道路,從大一起,浩爾就開始多方嘗試。像是去旁聽研究所的課程,或是去補習班教書、接家教、發問卷,也會在網路上主動接翻譯案子,更曾在餐廳打過工等,一直探索至大四一堂口譯課,才找到自己對口譯的興趣。

有些人對於第一次跨入舒適圈外,可能會有些害怕,浩爾也是如此。不過,他建議或許可以在一個安全的範圍下進行。像是在就讀研究所之前,浩爾就曾在老師的陪伴下,去擔任活動口譯,有了經驗老道的老師在旁,浩爾也更有信心嘗試新的挑戰,也能觀摩老師的作法。

然而,有些人探索過程可能很長,也會遇到工作不符自己想像,或是自己實力與現實有差距的狀況。但浩爾認為:

語言學習就是充滿錯誤,一定是很多錯誤,才會換來訂正。若是有錯一題扣一分的心態,就會裹足不前。

浩爾回憶起,過去曾遠赴美國迪士尼實習,卻發現自己過往在學校學的英文,要與當地人溝通派不上用場,不管是口語表達、用詞、文法等,都不盡相同。

「真的是震撼教育!」他並沒有打退堂鼓,反而把室友、同事,甚至附近招牌、貨架上生活中的單詞,都當成學習素材,當時的努力,成為今日他敢於英文溝通的重要契機。

浩爾(右)與路怡珍(左)在Clubhouse主持帶狀晨間新聞節目《全球串連早安新聞》,廣受聽眾歡迎。取自臉書
浩爾(右)與路怡珍(左)在Clubhouse主持帶狀晨間新聞節目《全球串連早安新聞》,廣受聽眾歡迎。取自臉書

浩爾(右)與路怡珍(左)在Clubhouse主持帶狀晨間新聞節目《全球串連早安新聞》,廣受聽眾歡迎。取自臉書

人生導師帶領,豐富職涯選擇

浩爾也說:「如果能在人生中找到導師,是很幸運的一件事。」在進入師大翻譯所口譯組後,更像是另一座寶山,光是翻譯就有文學、醫療、法庭等不同專業領域,最終浩爾選擇會議口譯,而就學期間,導師與學長姐的帶領,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像是浩爾的指導教授廖柏森,原本是哲學專業,研究所畢業後,轉換跑道到英文教學、跨入新聞編譯,最後也到大學進行學術研究。另外,像學長錢佳緯,除了翻譯、口譯外,也經營公民新聞網站全球之聲,個性內向的他,主持活動時卻有超高水準的台風。

兩位在專業領域內走出多元、豐富的出路,讓浩爾看到未來不是僅有單一選擇,或是一個職位做終生,而是讓自己保有探索更多可能性的機會。

現今有愈來愈多人追求斜槓人生,同樣身為斜槓青年的浩爾建議:「斜槓是要在一個穩固專業上去開枝散葉。」

如同浩爾具有中英文專業,他也提醒,在嘗試新領域時,仍要注意累積性,像是當大家都在直播,不能只是跟風,而是要思考可以帶給你的成長,像是台風、互動技巧的精進等。

保有創業思惟,開創新的可能

浩爾也鼓勵大學生,嘗試參與創業相關課程、講座等,雖然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創業,但保有創業思惟,就代表保有創造與改變的機會,不是被動接受環境的改變,就算只是想追求安穩生活,也能在體制內去推動一些改革跟變化

現在,浩爾已申請紐約大學的碩士學程,準備開啟新的冒險。

浩爾笑說,過去在念口譯所時,就有明確的創業目標,覺得工作比寫論文有趣,所以最終沒有畢業,不過,現在的他選擇繼續完成碩士學位。他表示,以前對專業領域認知較少時,讀碩士是去補足跟拓寬自己,但現在已有許多實戰經驗,反而更可以去觀摩跟學習。

最後,浩爾強調,我們應該敢於行動,並對失敗抱有正向心態,「不用太執著在一定要照著其他人的路線,而是要去拓展屬於自己的人生。」

【浩爾 小檔案】

▌出生:1990年
▌學歷:中興大學外文系、台灣師大翻譯研究所口譯組肄業、美國紐約大學翻譯口譯碩士班進修中
▌經歷:口譯員、雙語主持人、政府和企業培訓教師
▌特色:被譽為「會走路的翻譯機」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