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賢與惠,何其掛懷抱/俞竹筠

俞竹筠

陶淵明(約365—427)五言【責子】詩曰;“白髮被(披)兩鬢,肌膚不復實。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16歲),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15歲) ,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三(雙胞胎),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和栗。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陶淵明40多歲了,責備5個兒子讀書不用功,與自己期望值落差太大。【責子】之餘,《自祭文》道:“自餘為人,逢運之貪,簞瓢屢罄,絺絡冬陳。”唉,孩兒們,老祖宗亦任過大司馬,太爺爺和爺爺做過太守縣令,老爸也當過彭澤縣官。只是不願與貪官同流合污,不為“五鬥米折腰”,做了80多天縣令,歸去來兮,田園荒蕪胡不歸!那100多畝山田嘛,是老爸俸祿和稿酬苦來的,不是天上掉下的餡餅。實指望你們邊讀書,邊耕作,延續書香門第,傳承耕讀世家。可……好吃懶做,不求上進。哎,“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吧!所幸,“寧生呆子,不出敗子。”五男兒雖愚笨,尚未幹出有辱家風的事。子曰:“不憤不啟,不挫不發”,“既往不咎”。【史記】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曹操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可你們縱然不能成器,也不能這樣躺平。老爸恨鐵不成鋼啊,希望你們深思熟慮,發奮圖強!

科舉制度始於隋,東晉雖無秀才(學士)、舉人(碩士)、進士(博士),但“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根深蒂固。陶淵明望子成龍,心裏焦慮,只好以詩示兒。不過,子曰:“因材施教” 、 “有教無類”呀,為什麼不教育五子做個普通勞動者呢?

詩聖杜甫(712—770)詩曰:“陶潛避俗翁,觀其著書集,頗亦恨枯稿,達生豈是足,默識蓋不早,有子賢與惠,何其掛懷抱。”

宋代黃庭堅(1045—1105)《書陶淵明責子詩後》曰:觀陶淵明此詩,想見其人豈弟慈祥戲謔可觀也。俗人便謂陶淵明諸子皆不肖,而陶淵明愁歎於詩耳,可謂癡人前不得說夢也。

往事越千年,【責子】猶可鑒。爾今,“因材施教” 、“有教無類”,似乎已成過去式。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倒成現在式。君不見,許多人省吃儉用,挖空心思,買學區房,請家教、上補習班,選優質學校。中考時,重點高中上不了,不願上技校。花冤枉錢,上高額學費民辦高中。考大學、讀研攻博,首選 985、211等知名高校,或者出國深造。畢業後,找個舒適體面賺大錢的好工作。至於二本三本難就業,不得已而為之。其實考上重點大學,專業不對口,照樣竹籃打水一場空。哎,當初何不現實些,上職業技術學院,學門技術,做大國工匠。衰翁教過電大,做過市勞動就業訓練中心與技校領導。所教學生中,有當省廳級、縣處級領導幹部,有企業高管CEO,有AI技術能手,更有能工巧匠。他們都未上過名校,可出類拔萃。每次聚會,師生歡聚一堂。笑憶童年,青春;暢敘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相互勉勵:做人要自律自強,不忘初心,牢記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