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蔬菜貴又難吃?4迷思解析
近年來國內食品安全接連突槌,越來越多民眾捨棄傳統慣行農業產物,改吃無農藥耕種、友善環境生產的有機蔬果,但比起支持有機農業的民眾,有更多人認為有機蔬菜貴又難吃,堅持原本的飲食習慣。不過,專家表示這都是常見的錯誤觀念,有機蔬菜是等成熟才採收,口感通常較好吃。
迷思1:有機蔬菜一定比較難吃?
農產品好不好吃,取決於農民的栽種技術、蔬果品種和成熟度,並非有機農產品就一定比較難吃。慣性農業所生產的農作物,也常出現不好吃的產品。
台灣大學農藝學系暨研究所郭華仁教授認為,整體而言,有機蔬果還是比較美味。他表示,慣行農業是大面積生產同一種作物,品種以交配種為主,且多數菜農為了長途運輸,常未等到蔬果成熟就大量採收,口感大打折扣。
反觀有機農業,農民會在同一農地上種植各式各樣的蔬菜,光是蘿蔔,可能就有白色、紫色、黑色、紅色,甚至是個頭嬌小的櫻桃蘿蔔,豐富了食物生長時的味道,而且農民往往成熟時才隨採隨賣,口感和風味自然更好。
迷思2:有機蔬菜一定比較貴?
郭華仁教授表示,傳統慣行農業為快速防治病蟲害,大量使用農藥,土壤和周圍生態環境受到破壞,轉換為天然種植、不噴灑農藥的有機農業時,首先需慢慢等待土地自我修復,土壤培育養分,環境生態找回原有可對抗病蟲害的好菌和益蟲。每塊農地所需的修復時間不同,但至少需花3年,甚至水稻田的有機轉型可能耗時5、6年以上。
在這段等待環境自我痊癒的時間裡,病蟲害缺乏天敵,導致農作物產收量嚴重下滑、年年慘賠,且因不能使用農藥,農民只能靠勞力清掉一隻隻害蟲、拔除一根根雜草,產品售價自然會比一般農作物高。
即使土地和周圍生態已恢復「有機」的狀態,生產量與以往無異,農民該做的事卻一件不少,勞力成本還是很高,所以「貴還是應該的」。
迷思3:有機蔬菜的營養價值比較高?
多數民眾認為有機蔬菜昂貴的原因,部分原因來自於營養價值較高,但一份刊登於《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Nutrition)的研究卻發現,有機栽種的農作物,營養價值並沒有比傳統慣行農業的農作物高,讓不少人重新思考砸大錢買有機農作物的必要性。
不過,郭華仁教授表示,對於有機產品的營養密度,各種研究結果都不同,但一般來說,有機蔬菜的抗氧化能力、有機肉品的Omega-3脂肪酸,可能還是略多一點,雖然不會和一般非有機產品有明顯的營養差異,但有機生產的過程就已禁止使用農藥(作物)和抗生素(肉品),少了不好的東西,也就等於增進了健康。
更何況,每個人的食物攝取,不能夠單靠某一樣產品,必須平均攝取各種食物和營養素,才能維持健康的生活。
迷思4:冬天的有機蔬菜品質較好、較安全?
郭華仁教授表示,無論是有機蔬菜或慣性農業蔬菜,冬天因病蟲害較少,蔬菜最能適應和生長,品質就會較好且安全。
真正的健康蔬菜應種植當季的作物,當季的蔬菜本身有較強的能力可抵抗病蟲害,不用農藥也不怕影響生長。最讓人擔憂的是,許多慣行農業為了搶種,夏天就要生產冬天的農作物,必須使用各種設施、肥料和農藥去處理病蟲害,飲食風險反而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