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眾多安全客戶,「天際友盟」通過構建生態的方式落地威脅情報
威脅情報這一網絡安全技術最早來源於美國,近年傳入國內後也逐步引起眾多安全廠商的重視。
關於“威脅情報”這一技術名詞,Gartner曾給出專業定義。它認為,威脅情報是某種基於證據的知識,包括上下文、機制、標示、含義和能夠執行的建議,可用於資產相關主體對威脅的響應,或為決策提供信息支持。
簡單理解,威脅情報通過對大量相關數據積累和分析,在攻擊發生之前告知企業等防守方需要注意的方向,希望達到防患於未然的效果。在實際落地中,威脅情報常常作為一種較底層的技術,為各類安全產品提升能力。
根據權威研究機構IDC 的調研數據顯示,威脅情報可以顯著降低風險,同時推動安全和運營效率的提高,將企業發現威脅的速度提高10 倍,響應和解決威脅的速度提高63%,並在受到攻擊之前主動識別出22% 的安全威脅。
當前,國內威脅情報領域的參與者大致分為全棧型廠商和專精型廠商兩類。在專精型廠商中,有公司以威脅情報能力切入,將情報封裝成產品提供給金融、能源等客戶,並且希望在對各種類型安全產品的拓展中,成為較綜合的廠商。而另一類公司則主要輸出情報能力,客戶包括不少其他安全廠商,並希望在此基礎上構建生態。Gartner在《2019 安全威脅情報產品&服務市場指南報告》中指出,“ 網絡安全廠商可以先預打包海量多源機讀情報(支持數百萬甚至數十億的威脅指標),並集成到一個特定設備中進行檢測和防禦,用於擴充現有網絡安全解決方案。”
36氪日前接觸到的「天際友盟」就屬於後者。該公司成立於2015年,一直專注威脅情報領域。在融資表現上,天際友盟在2020年底宣布完成B輪融資,投資方包括真成投資、渤海創富和考拉基金。
在於日前舉辦的TI Inside 威脅情報應用生態協同峰會上,公司CEO楊大路介紹了天際友盟的定位及特點。
其表示,天際友盟從成立開始即保持做威脅情報則必須做生態的道路。公司一直在希望將威脅情報和業界以及客戶共享、交換以及協作。這在具體解決方案上也有所體現,楊大路介紹,公司除自研情報外,還匯聚全球200多個情報來源的數據,每日更新2000萬+熱情報。公司還以Feed的形式輸出明文情報數據。
另外,其還為許多安全產品提供了較為個性的解決方案。具體而言,天際友盟TI Inside還設計出三種典型的情報融合策略,包括處置類集合、分析類集合、EDR集合,針對不同的集合篩選出適用的威脅情報數據,滿足不同類型的安全產品與威脅情報進行高效的融合。按照不同的情報來源和威脅類型,天際友盟的威脅情報市場建立情報卡片體系,在訂閱威脅情報數據時,只需要將感興趣的一張或多張卡片加入至數據下載集合,便可以自由下載使用。目前公司維護包括自有情報、IBM、火絨、網宿等多家優質情報源,包括惡意軟件、C&C節點、數字貨幣、APT情報、惡意網站、病毒木馬等在內的40餘種情報卡片。在客戶數量上,公司當前已有60多家安全廠商客戶。在楊大路看來,這些產品的切入點和合作的思路也契合天際友盟堅持的生態理念。
在會議中,H3C安全攻防實驗室主任梁力文也認為,協同和共享特性決定了TI Inside生態建設需要企業客戶、安全廠商和情報廠商一起努力。基於威脅情報的主動安全和縱深防禦體系共生,縱深防禦是主動安全的落地抓手,二者相輔相成。TI Inside模式能夠實現威脅情報的生產和消費閉環,讓威脅情報有效流動起來,進而拉高企業整體防禦水位,縮短檢測響應週期,提升風險預測能力和分析水平。
奇安信威脅情報中心負責人汪列軍錶示, “內生情報”是威脅情報SaaS化賦能的必備補充,適配無法外聯的封閉組織防護場景,同時應對APT高級威脅也需要內生情報數據和相應的判定能力,也就是除了使用開源和商業的威脅情報數據,也要從自身的安全設備、應急響應及安全分析過程中收集威脅情報。目前,這種既“消費”也“生產”威脅情報的用戶佔比甚至近半。
另外,針對融合TI Inside工業互聯網安全體系的構建,六方雲產品部總經理劉建興認為,靜態、滯後的傳統工業安全技術面對自動化、多樣化、智能化的網絡攻擊已力不從心。採用AI威脅檢測+TI Inside模式,通過威脅檢測、交叉驗證和溯源查詢等方式,將威脅情報能力融入六方雲工業互聯網安全產品,可以挖掘隱藏在工業大數據中的安全風險,較為全面地感知工業生產全生命週期的安全態勢。
顯而易見,不論與會嘉賓的具體觀點如何,威脅情報的價值與意義早已在不斷地市場教育中被認可。即使國內威脅情報公司發展路線各有差異,但通過建立生態的方式,服務諸多安全客戶,是天際友盟一直以來的特點。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