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抗癲癇藥 台灣人易生史蒂文強生症候群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楊志勛表示,長期吃抗癲癇、降尿酸、抗生素、止痛藥等,都會造全身皮膚成紅疹、水泡、潰瘍等藥物過敏症狀,有些則需住院做支持性療法,嚴重者則須住加護病房治療才行。 藥物過敏的發生率大約在1%左右,第八屆國際嚴重藥物過敏聯盟代表大會會長、長庚醫師鐘文宏表示,長庚每年收治嚴重藥物過敏反應者約有70~80例,其中有10%會因嚴重藥物過敏反應而死亡。 台灣過去幾年,在研究團隊的努力下,發現最常引起過敏的兩種藥物的相關基因。一是抗癲癇藥物(Carbamazepine)所引起的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主要是與一個負責免疫反應的基因型(人類白血球抗原HLA-B*1502)有強烈關聯。因為這個重要發現,使健保局開始給付初次處方抗癲癇藥物病患可檢測是否有此基因型,以免發生嚴重過敏。 另一發現是國人常服用的降尿酸藥(allopurinol)所引發之藥物過敏反應,是和HLA-B*5801有明顯關連(風險值是一般人的500倍)。 今年台灣的研究團隊又有新的突破,成為全球第一個發現第三種最常見引起過敏的抗癲癇藥物(phenytoin),和人類的一個基因型有相關。鐘醫師表示,台灣人HLA的基因與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等相似高。 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2007年公布的數據,一樣的抗癲癇藥,美國每年每10萬人僅2人發生史蒂文強生症候群,但台灣卻高達59人。因藥物過敏而出現全身性水泡的面積超過10%,則要住加護病房治療,其死亡率為2~3成左右。 根據最新的健保資料庫統計,降尿酸藥(allopurinol)在台灣一年造成超過20人死亡,腎功能不好或是年紀大的民眾都是高危險群。所以針對可能發生高危險的族群,應該放寬限制,訂定比較安全的用藥政策。 SJS初期常出現發燒、喉嚨痛、眼睛刺痛,再來是出現黏膜的病灶、紅斑、水泡、皮膚大片脫落。皮膚脫落面積若小於全身體表面積的10%定義為SJS,超過體表面積30%以上,則定義為「毒性表皮溶解症」。 SJS是國內藥物過敏致死率中第一名,但少有人認識,因此伊甸基金會積極成立SJS病友服務中心,除服務病友,並宣導及推廣用藥安全,讓各界能正視藥物過敏的問題,避免更多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