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學測國語文寫作「偶有錯字不扣分」,那英文寫作拼錯字呢?

文:蔡曉容(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學生)

日前大考中心宣布新型學測國文科測驗國語文寫作(簡稱國寫)「偶有錯字不扣分」,引發網友及媒體爭論,大考中心也出面解釋,若是錯別字屬於專有名詞或關鍵用詞,影響文意判讀,則會斟酌扣分。大考中心表示,國寫主要測驗標的是文意理解,並不是字音字形,若是因為一、兩個錯字就被扣分會模糊測驗焦點,這是閱卷委員達成的共識。

大考中心這項決定也許是出自於對Z世代(1990年代末至2010年代前期出生)的理解,考慮到學生未來使用3C產品打字的機會將遠大於手寫。再者,若是真的遇到不會寫的字詞,也能隨時隨地上網蒐查。

儘管如此,這項布達還是讓許多教育工作者一頭霧水:「偶有錯字」的標準是什麼?多少字以下才是能算在偶有錯字的範圍之內?超過標準之後又該如何計算成績?台灣人在識別簡體字上相對輕鬆,不太會有影響閱讀的問題,那簡字又是否能出現在大考國寫中呢?

此外,這也會造成國文老師批改作文時,不必要的麻煩:到底該不該糾正學生的錯別字?高中端的大考可以接受學生偶然的錯字,但是國中端的會考卻沒有跟進,這樣可能更容易造成學生的混淆。

日常聯繫出現錯別字無傷大雅,但在公開場合或正式文件上呢?

我還記得國三的時候,有一次國文老師跟我們說,今年入學的國一新生有不少人標點符號使用不正確,感嘆學生受到智慧型手機影響,國文能力一屆不如一屆。

作為Z世代的一員,看到身邊的人越來越不重視字形的正確,訊息傳遞之間,只要對方能理解即可,甚至打錯字是一種裝可愛,所以不僅沒關係,還讓沒有情緒的文字傳遞變得活潑親切。但即便已經上了大學,身邊還是有朋友至今仍分不清楚國小就該學好的「在」和「再」,若是今日連大考標準都為了體諒學生生長環境做出妥協,只會加劇未來學生國文能力退化速度。

某些抱持支持態度的人士表示,選擇題已經測驗了學生字音字形的能力。不過,字音字形的題數僅占了42道題目中大約三題而已,遠比不上閱讀理解的題數,不到一成的比例,幾乎沒有鑑別度可言。再說,選擇題就算答對了也不見得表示學生真的學會,可能只是恰巧運氣好猜對罷了。

也許日常聯繫出現錯別字真的沒有關係,但若是在接受教育過程中,出現了錯別字卻沒有被糾正,在往後的公開場合之中,正式文件之上出現錯字,所產生的影響就很嚴重了吧。

這幾年,電視新聞的記者不時因為出現錯別字或是用字遣詞不當,而招到網友的批評和嘲笑,曾有新聞標題誤將風中殘燭打成風中蟾蜍,我也曾看過平面新聞將荀子打成旬子。因為大多數的人都知道這些字不是正確的,所以才會在網路上譴責現在的記者都不校稿,但若將來的社會越來越不重視字詞準確,記者出了錯卻沒有網友批評指責,又將會是多麼可悲又可笑的現象。

如果中文「不影響文意判讀就不扣分」,那英文考試呢?

在相同標準之下,英文寫作又能否容忍拼音錯誤呢?英文當中有不少相似字詞,僅差了一個字母意思卻是天差地遠,例如:adopt、adapt、adept;或是類似的翻譯卻又有程度上的不同,同樣是哭,依據不同程度可細分為weep、sob、cry、blubber、wail等等,前者看起來是沒有容錯空間的,後者則是可以在文章中更細膩的表達。

不過,目前大考中心並沒有宣布英文寫作要跟進國寫的「只要不影響文意判讀就不扣分」。這一點就值得細細反省了。

中文字詞中也有不少詞彙同音不同字,但代表了不同意思,比如「自許」和「自詡」,若是沒有分清楚兩者的意思,很容易搞混。因此我覺得要非常明確的告知學生字詞的意思,增加學生分辨相似字詞的能力,若是不計較錯字,讓學生對於字形鬆懈,就是放縱學生養成不求甚解的求學態度。

大考中心若是真的想順應時勢潮流,不要太過苛求錯別字,可以降低錯字所扣分數,而不是直接把標準降低至不扣分。原本國寫一個錯字扣0.5分,或許可以降至0.1分或是0.2分,而不是讓學生蒙混過關。

1956年,政府為了將國語普及化,禁止學生在校內說台語。到了如今青少年的世代,台語流暢度大幅下降,甚至完全不懂台語的,也大有人在,政府近年努力推行母語政策,成效依舊不佳。這種語言政策因為操之過急所引發的後果,正好可以為「偶有錯字不扣分」的計分方式借鏡。

若是過了五年、十年之後,驚覺學生辨別字形的能力慘不忍睹,卻已是為時已晚。

語言和文字是一個文化的縮影,中文字是流行已久的技藝與藝術,不該輕易妥協與破壞。如果我們對自己的文化傳承都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那麼我們又該如何驕傲地向外國的朋友介紹自己的文化呢?

延伸閱讀
「李靚蕾聲明」教我們的事——從婚前到離婚的考慮
202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菲記者瑞薩演說全文:「為了追求真相,你願意做什麼樣的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