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染疫卻狂鼻塞、流鼻水!醫揪元兇 放任恐傷嗅、聽覺

長期鼻塞、流鼻水,可能是慢性鼻竇炎。(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長期鼻塞、流鼻水,可能是慢性鼻竇炎。(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國內疫情延燒,出現鼻塞、嗅覺異常等呼吸道症狀,都讓人提心吊膽,但仍有不少人有症狀但沒有確診,這時就得注意是不是其他疾病作祟,醫師指出,鼻塞、流鼻水、嗅覺異常也是慢性鼻竇炎的常見症狀,但被疫情影響,不少民眾降低就醫頻率,也導致慢性鼻竇炎症狀加劇,進而出現慢性中耳炎、聽力受損、睡眠障礙等後果。

罹患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小心會併發中耳炎,導致嗅覺和聽覺受損。(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罹患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小心會併發中耳炎,導致嗅覺和聽覺受損。(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耳鼻喉科暨聽語中心主任王堂權指出,近期收治一名40歲音樂錄音師,患者原本可精確地聽到8000赫茲以上音頻,但罹患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後併發中耳炎,導致嗅覺和聽覺雙雙受損,嚴重影響生活與工作,接受生物製劑來治療後才逐漸改善。

王指出,慢性鼻竇炎是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的疾病,急性發炎後治療效果不盡理想,演變成慢性發炎,嚴重時會造成鼻腔及鼻竇黏膜組織增生,導致鼻息肉,出現鼻塞、鼻涕倒流、嗅覺異常或喪失、甚至可能有臉部腫脹悶痛、頭痛和眼窩脹痛等症狀。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耳鼻喉科暨聽語中心主任王堂權。(圖/院方提供)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耳鼻喉科暨聽語中心主任王堂權。(圖/院方提供)

王堂權表示,要改善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可使用常規藥物,如藥物治療不盡理想時,功能性微創內視鏡鼻竇手術是目前的標準治療之一,但國外研究顯示,針對嚴重慢性鼻竇炎,逾3成的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患者,術後半年內有可能再復發鼻息肉,這時可搭配類固醇鼻噴、口服藥物治療,或是使用國內新型生物製劑,精準調控發炎物質,抑制第慢性鼻竇炎。

王堂權解釋,流鼻水和鼻塞的致病原因很多,可能是新冠肺炎病毒,也可能是一般的上呼吸道感染、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竇炎甚至合併鼻息肉所導致,呼籲民眾若鼻部有不適症狀,經休息1至2週仍不見好轉,或是經治療卻不盡理想,應盡快找耳鼻喉科醫師就診,藉由完整的檢查和評估,及早對症治療。

《TVBS》提醒您: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疾管署持續疫情監測與邊境管制措施,如有疑似症狀,請撥打:1922專線,或0800-001922。

更多 TVBS 報導
沈富雄怒批陳時中「腦殘指揮官」 讓國人受盡委屈
46萬人居家照護「7成由診所收案」 台北近半數仍是醫院負責
染疫率北降南升「全台在高原徘徊」 陳時中曝疫情退燒關鍵值
中重症+240「9歲男童重症發燒、抽蓄」 腦炎救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