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球員出賽空間 恐遭壓縮

中職因球團企業結構改變,花錢不再手軟,因而更加重視總冠軍榮銜,為了封王各球團投入巨額經費聘用洋將助拳,拉高本土球員與洋將的薪資差距,這對大環境發展有所助益,未來最要提防洋將「本土化」而壓縮本土球員出賽空間。

長久以來,中職球團不再公布洋將的薪資數字,球團私下較勁十足,近年來變本加厲,例如今年中信兄弟新洋投米蘭達合約總值上看60萬美元(新台幣1815萬元)、另一位洋投羅傑斯2016年是韓國職棒最高薪190萬美元洋將,今年轉投中信兄弟價碼也不低。

富邦悍將也不是吃素的!今年簽回去年季中轉戰韓職的洋投索沙,推測月薪至少也有4萬美元(約台幣121萬元)、若是包含激勵金可達50萬美元年薪;其他球團也勇於重金投資洋投,盼望帶來好成績。

針對洋將大幅拉高與本土球員薪資的差距,是否造成本土球員權益受損?中職球員工會表示,放寬洋將員額、拉高薪資都是對職棒環境有利,因為多年前台灣曾與韓國職棒爭搶洋將,現在韓職洋將的待遇直逼日職,台灣永遠只能撿剩餘的洋將,這對職棒發展不是好事。

球員工會密切注意洋將拉升薪資級距的情況,如果不會壓縮本土球員加薪的機會,一切還算OK,至少目前球員工會沒有收到來自球員的反映,只能「被動」監督球團投資洋將的舉動。

活絡、增進洋將來源與實力,應可提振中職「內部改造」,沖淡沒有球員交易的沉悶氣氛,中職曾經討論過洋將待在中職一段時間後,可以變成「本土球員」,這才是將來較會影響本土球員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