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電動車強勢 專家預言美大廠五年內退出中市場

美國總統拜登上個月宣布,將從八月開始,提高中國大陸電動車的進口關稅,一口氣從25%拉高到100%。會把矛頭指向中國大陸,就是當地新能源車來勢洶洶,歐美傳統汽車大廠幾乎跟不上腳步。專家甚至預言,未來五年內不論是福特、通用這些美國大廠,還是現代、日產這些亞洲車廠,都可能得含淚退出中國大陸市場。

美國電車巨頭從去年開始,大砍中國大陸全系列車款的售價,但銷售卻還是不見起色,不只第一季電動車銷量增速是一年來最慢,4月份在中國大陸製造的特斯拉銷售,跟前一年同期相比也下降將近兩成。

前中國大陸汽車雜誌主編 邢磊:「他們的表現出乎意料之外,尤其在今年這種浴血奮戰的市況之下,由於價格壓力和經濟不景氣,他們不得不降低車價拋售市場,追求銷量而犧牲利潤。面對這種局面,海外汽車大廠必須權衡利弊,是追求市場佔有率還是想維持盈利。」

席捲全世界的特斯拉也不得不妥協,原因就是中國大陸本土電動車蓬勃發展,讓海外車款難以在中國大陸市場大展手腳。北京政府在背後大力資助,絕對是一大推動力。

CNBC記者:「中國大陸知道需要超越傳統汽車大廠,因此在電動汽車領域下了一個大賭注,估計投入了2000億人民幣,約合270億美元,比亞迪獲得了超過36億美元的直接補貼,主要是2018年到2022年期間,其中大部分是在最後一年獲得的。」

北京政府算盤打得響,電動車補助政策,一方面是為了整頓空汙,有環保能源上的考量,最重要的還是看上經濟市場上的利益。

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教授 諾柏:「中國大陸認為在傳統燃油車領域,很難與西方和日本公司競爭,因為要追趕上他們將會非常困難,所以他們決定跳過這一步,直接進軍電動汽車領域,這是一個當時沒有企業擅長的領域。」

傳統汽車研發門檻高,加上跟不上新能源車的風潮,中國大陸因此加大力度補助電動車發展,尤其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投入大筆資金在鼓勵包括電動車、電池研發以及打造充電設備。

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教授 諾柏:「中國大陸業在電池技術開發和產能建設,確實處於全球領先地位,但美國往往將電動車市場領先的原因,歸咎於政府補貼廉價勞動力,或是寬鬆的環保標準等因素,這些因素在過去確實扮演了一定角色,但如此解釋過於簡單化了,忽視更多是建立在實實在在的技術基礎之上,因此中國大陸電池才在產業佔據主導地位。」

政府鼓勵加上中國大陸本身的優勢,讓當地電動車產業一飛衝天,比亞迪的銷量甚至打敗特斯拉,成為全球第一的電動車大廠。中國大陸進入電動車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

CNBC記者:「近年來一大批科技公司紛紛跨界進軍市場,包括理想汽車、小鵬汽車、蔚來汽車,還有小米、華為、百度、騰訊、阿里巴巴等。」

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教授 諾柏:「有點像特斯拉,他們是新公司沒有歷史包袱,也沒有太多需要重新改造的老廠房,而且他們的發展步伐非常迅速。」

這些中國大陸科技公司,尤其擅長研發智慧軟體,把電動車當做會跑的電腦,也把積極研發電動車款的傳統汽車大廠給比了下去。

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教授 諾柏:「民眾常抱怨美國和歐洲車廠生產的汽車,使用不好用的軟體,沒有使用最新的晶片,也沒有走在科技前緣。例如Volvo在軟體方面遇到很大的問題,尤其在試圖整合電動汽車時,他們尋求中國車廠幫助來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這是很少聽到,但很重要的趨勢。」

專家認為這樣的情況是一大警訊,歐美汽車大廠在中國大陸的市占率不斷萎縮,甚至可能面臨含淚退出的窘境。

汽車市場調研中心創辦人 鄧恩:「傳統車廠在中國大陸一直下滑快速走下坡,通用汽車在中國的銷量下降逾50%,福特下降逾60%,吉普在中國市場更面臨破產不得不退出,我不想講得太過戲劇化,我只是實事求是地說,未來五年內福特、通用、現代、起亞、日產,從中國大陸撤資的可能性很大。」

長期觀察中國大陸車市的分析師認為,歐美汽車大廠想要在中國大陸市場佔有一席之地,就得拋開既定的研發模式,甚至考慮和中國大陸車廠合作在地製造。就怕輸掉中國大陸市場的下一步,很可能就連全球市場也一起拱手讓人。

更多 TVBS 報導
最高48% 歐盟預告對中國電動車 加徵懲罰性關稅
降價拚銷售?美國電動車市場不如以往 消費者為何不買單?
築關稅高牆!拜登對電車在內 180億中國商品加稅
中國「新三樣」恐踢美歐鐵板!拜登傳將加稅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