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稿/台灣ICT產業的變動趨勢與發展/智庫論壇/謝明瑞(中華國際財經創意交流協會創會理事長、淡大金融研究所教授)、周信佑(國政基金會高級助理研究員)


一、前言

根據北美智權(North America Intellectural Property Corp, NAiP)的PVIGO專業服務網(Professional Victor Go)的報告,台灣從1990年代開始,產業發展重心幾乎都是以資通訊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為主,主要因ICT產業具有龐大的市場商機,且已深入影響每個人的生活;因此,國際數據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 IDC)亞太區新興科技研究部門(Principal for Emerging Technology Research, Practice Group)幾乎每年都會針對ICT的產業發展做出趨勢預測,2011年,在「大陸內需、廉價奢華、智慧化」的三大趨勢下,ICT產業膨渤發展;然而,未來產業政策的決勝關鍵並非單純在於科技發展,而是在於如何選擇對的應用領域與營運模式、善用並篩選資料、導入人工智慧技術,才能提升整體產業的價值,因此,台灣ICT產業的發展政策與執行模式值得重視。

二. ICT產業的發展

有關資通訊科技產業(ICT)的發展,可分為全球與台灣兩大部分來說明:

(一)全球ICT市場發展

2017年,在全球ICT市場的發展過程中,一則受惠於商用換機潮,使得筆電與桌機市場衰退趨緩,整體電腦系統市場未來仍呈現發展停滯態勢;二則是PC品牌市場集中度逐年增加,且個人電腦代工產業呈現高度集中現象,因此,ICT廠商必須積極開拓新市場,藉創造多元化的業務來提高產品更高的附加價值。然而,若從全球ICT產品市場規模來看,除了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與個人電腦(Personal Computer, PC),頭戴式VR/AR(指虛擬實境VR(Virtual Reality)及擴增實境AR(Augmented Reality))、智慧手錶(Smart Watch)等新產品外,其他新產品的出貨規模仍不大,亦即在ICT產品多元化的發展過程中,仍有待業者更進一步的努力。而為配合全球ICT市場的發展,世界大廠如Microsoft與Amazon亦積極因應,如前者著重於持續創新PC設計,後者則推出自家硬體與服務結合。

1.Microsoft

在全球ICT市場中,創建於1975年的微軟(Microsoft)為主導電腦系統產業發展的大廠,為擴大其市場占有率,並持有領先之地位,乃持續在產品面創新PC設計的概念,並提供教育整體解決方案,如2017年,Microsoft推出主攻教育市場的Surface Laptop,已獲得消費者的認同,但同時也遭受業者的競爭,除與Apple和Google形成競爭對手之外,微軟還要面臨Google Chromebook的威脅。因此,微軟在經營策略上必須改絃易轍,才能占有主導地位。

從營運面觀察,近年來,微軟已積極投入雲端與AI解決方案,如2016年起,微軟為了增加AI的發展,已陸續併購英國的SwiftKey、美國的Genee、加拿大的Maluuba,以及以色列的Hexadite等與AI相關的公司,並以Win 10為基礎,結合相關上下游產業,積極發展雲端與AI解決方案。因此,其2014年的營收大幅增長11.5%,2016年雖下降8.8%,但2017年再由85320升為89950百萬美元,成長率為5.4%。

2.Amazon

在ICT市場中,亞馬遜(Amazon)因為成功發展智慧語音助理Alexa自有語音系統而受到PC產業的重視。2007年,亞馬遜開始發售第一代電子書閱讀器Kindle,爾後,並持續利用自家公司所發展出來的硬體與服務結合,創造並運用新科技精進物流效率,藉以創造多元營收。繼Kindle之後,亞馬遜又陸續推出智慧型的產品,如2014年的Echo、2015年的Dash Button,以及2017年的Echo Look,且其產品均能滿足當代消費者的需求而廣受歡迎,以2017年4月所推出的Echo Look為例,這是一款搭載Alexa 語音助手的攝影鏡頭,可根據用戶指令完成拍照等動作,深受消費者喜歡,市場銷售率佳,而亞馬遜從銷售品項、配送時間、服務介面等的套裝服務,持續為使用者創造新的購物體驗,也增加了亞馬遜的整體收益。另外,亞馬遜網路服務公司(Amazon Web Services, AWS)是亞馬遜集團最大的獲利來源,其年營收由2013年的74452增加至2016年的135987百萬美元,四年之間的營收成長將近一倍(82.65%)。

3. ICT國際大廠的研發與併購

在ICT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數位轉型」是ICT產業的重點,因此,國際大廠均積極佈局「跨領域新興應用」,主要則是聚焦於人工智慧、雲端、資料分析;由於擴大舊有市場不易,增加新市場才是生存之道,因此,國際知名大廠均採用直接在新市場尋找新產品,這也是ICT產業的重要策略,如智慧製造、智慧汽車、智慧醫療、智慧校園、機器人等跨領域新興應用,都在研發的範圍之內。
根據成立於1987年的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arket Intelligence & Consulting Institute, MIC)的分析,若從美國主要廠商的經營策略來觀察,包括前六大公司如Apple、Amazon、Microsoft、Facebook、Google、IBM等的經營模式,其研發支出皆超過50億美元,且Apple、Amazon…等前四家軟體服務平台業者的研發比重都超過一成。

除了軟體服務的研發之外,大型業者也積極採用併購模式,藉以提高產品市場的占有率;根據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的統計,在2013年至2017年8月的併購公開資料中,大廠併購標的以服務(Service)為主,其中,以Google併購件數達90件為最多,Microsoft的51件次之,其餘分別為Apple(47件)、IBM(41件)、Amazon(25件)、Facebook(28件)等,其中,人工智慧(AI)、雲端、資料等是這六大業者最主要的布局,唯若以併購件數來看,仍以服務的數量最多,其佔比約在三至四成之間。

(二)台灣ICT市場發展

台灣經濟是國際經濟的一環,故台灣市場深受國際政經市場變化的影響,因此,若從國際研究機構、國際大廠,甚至是美、日、中等主要國家的ICT政策走向來觀察,皆是以ABCDEF的排序為政策重點,即著重於A (人工智慧AI)、B (商業模式Biz Model)、C (市場聯結Connected)、D (資料蒐集及整理Data)、EF (雲架構下的Edge與Fog)的發展,並作為ICT產業未來發展重點。

 在ICT產業的發展過程中,主要大廠利用服務與平台的相互相成,積極爭取用戶、取得資料,並建構或開發機器學習平台,積極進行資料的分析與加值,除自行研發並取得專利外,併購亦是企業成長的主要策略。且國際大廠的併購標的主要是以「服務」類別為重,並以AI與資料分析為主。其中,「追求便利」是服務經濟時代最重要特徵之一,顧客希望在最方便的時間與地點,以最方便的付款方式,接受輕鬆愉快地服務。因此,能提供更多服務的項目,更方便的時間、更便利的地點,以及最容易付款方式的公司是獲利最大的公司,也是競爭的贏家。

另外,ICT大廠競逐平台地位,硬體為其提供服務的重要介面,持續利用AI持術優化操作介面將是各大廠共同方向;台灣廠商因具備優異的硬體製造能力,未來應積極運用新技術提升營運效率,並可針對特定垂直應用領域,以策略結盟的方式爭取有利的競爭地位。因此,在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的領域中,台灣仍具國際競爭力,政府或企業可從國外主要產業或企業實際運行的模式中,思考台灣產業的較佳經營模式,在台灣或東南亞市場營運中,尋找有軟硬體解決方案需求的潛在客戶。

根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的報告,2017年,全球電腦系統市場由衰退而步入緩慢的復甦,雖然走勢遲緩,唯台灣電腦系統產業仍掌有全球前五大國際電腦品牌多數訂單,如惠普、宏碁、聯想、戴爾、華碩等的出貨量亦有同步好轉趨勢。然而,整體電腦系統產業呈現高度集中,未來發展仍可能呈現停滯態勢,因此,在ICT國際大廠的經營策略中,均積極從產品、顧客、營運、生態系等各面向尋求創新。台灣未來會進入數位轉型的新階段,而其市場競爭的關鍵是企業是否擁有創造新商業模式的能力。

三.台灣ICT產業的發展趨勢

2017年12月1日,網際網路數據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 IDC)發布有關2018 年台灣市場的十大 ICT 預測,台灣資通訊科技市場(ICT)將受到下列十大趨勢影響,相關內容說明如下:

(一).「數位化」與「未來商業」模式為企業重要的獲利來源 

數位轉型與科技應用已是企業競爭及組織發展數位化重要的基礎,因此,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採用各類新興數位科技,積極朝數位原生企業(Digital Native)發展,使得數位化成為一個龐大的經濟體系。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的預測,2019年,所有進行數位轉型的組織營收中,大約有一半的收入(45%)將來自「商業未來」(future of commerce)的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而模式類別包括數據貨幣化(data monetization)、商業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風險回報(risk-award sharing)、 結果導向模式(outcome based),以及基於平台的參與模型(platform-based revenue model)等。至2021年,IDC預估對GDP的貢獻中,全球( 50%)、亞太(60%) 有一半以上的貢獻將來自於「數位化」,包括數位產品、服務、技術、營運、關係等。同時,台灣將有超過 55%的GDP貢獻來自數位服務產品與技術。而為了在未來數位經濟體系建立更強的競爭力,企業數位轉型已是必定的發展方向,未來「創造新商業模式的能力」將是競爭的關鍵。亦即2021 年,全球及台灣的 GDP之主要貢獻將來自「數位化」,「未來商業」模式將成為企業重要獲利來源。

(二).無人商業型態是未來趨勢

由於商業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已開始運用新的數位科技,包括感測器融合(Sensor Fusion)、3D 影像辨識、人工智慧機器人Sophia (由香港Hanson Robotics公司所開發)和 AI 技術等,藉以增加營運效率和獲利。根據IDC 的調查,其發現人工智慧(AI)、機器人(Robotics)和物聯網( IoT) 在亞太市場的應用占比最高,連帶也帶動新的商務及管理模式。為解決企業發展困境並符合客戶所需,配合技術應用發展,企業開始建立從前端到後台統合管理的數位智慧平台,無人商業模式因應而生。2017年,全球無人商業發展已具雛型,台灣市場邁向智慧化無人商業時代則仍處於正要起步(early stage)階段。根據IDC 預測,2018年,在台灣的ICT市場中,零售業、製造業與金融業等相關應用將率先推出無人商業活動。目前台灣企業在智慧平台與無人應用上大多以偵測(detection)、資料收集(collection)和平台管理(Mitigation)為主,預計未來將逐步朝向回應(Response)與預測(Prediction)方向發展,完成偵測、資料收集、平台管理、回應、預測等五階段技術構面,並將被動化為主動。此一轉變模式不僅將擴大台灣 AI應用領域,也將促動更完整的產業智慧化商業模式。數位科技推升企業數位智慧平台逐漸成形,無人商業型態將是未來的趨勢。

(三).雲服務應用環境的多元化與複雜化

雲服務是指採用雲計算技術的大規模伺服器集群(雲端),為用戶提供的不必下載、不必安裝、上網即用、操作方便、功能豐富、價格低廉的互聯網服務。亦即雲服務是通過互聯網,以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的計算資源與能力的服務,它是一種基於互聯網的相關服務的增加、使用、交付模式,通常需要通過互聯網來提供動態易擴展且經常是虛擬化的資源,這種服務可以是IT和軟體、互聯網相關業別的相互合作,也可以是其他服務。簡言之,雲服務可以將企業所需的軟硬體、資料都放到網路上,在任何時間、地點,使用不同的IT設備互相連接,實現數據存取、運算等目的,且取用方便,費用低廉。

一般而言,雲服務或雲端服務可分為外部雲(或公有雲public cloud)與內部雲(或私有雲Private Cloud)、混合雲(hybrid cloud)…等。其中,公有雲就是從外部來運行所需的運算服務,內部雲就是自建雲端運算平台。從用戶屬性的觀點,雲服務又有面向個人用戶和企業用戶之分,而就地型公有雲(Cloud at the Edge)將加速企業採行雲端化技術,雲服務應用環境愈趨多元。然而,在雲服務中,企業之所以不願意或遲不採行公有雲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法規、存取效能,以及資訊安全等問題。由於就地型公有雲是直接將公有雲系統自雲端搬遷至企業機房中,且運算、儲存、中介軟體之取用、計費均比照原有公有雲設計,既保有公有雲的彈性、低成本優勢,又具有合乎資料落地法規、快速反應、安全性掌握等益處。

根據IDC的預測,未來大型企業如金融、製造、政府以及不具實體資產的純數位服務或網路服務公司如電商、遊戲、媒體等導入就地型公有雲的速度將較其他產業更快。未來各類雲服務型態的推出,如公有雲、私有雲、混合雲、就地型公有雲、專有雲…等,將使雲端服務應用環境更加多元化與複雜化。

(四).人工智慧跨入實際使用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當代的重要產物,唯若無法控管,將造成社會的不安與混亂,因此,在執行過程中,必須考量資安、隱私防護、反應速度,以及即時決策的條件與需求,在此情況下,2018年,AI已逐步往終端發展,包括智慧型手機、穿戴裝置、無人機、智慧家電等終端用戶裝置,都將接軌人工智慧。根據IDC 預計,終端設備將由「行動至上」進化為「AI 至上」,藉由蒐集與學習使用者的習慣,搭配終端自身就能處理的計算能力,進而讓設備的各項功能和運作更能快速反應。未來AI在終端裝置上的應用,預估將會朝向語音助理、進階攝影、直覺化使用介面、降低功耗以延長電池使用時間、增進連線品質,以及增加個人安全性防護等六大面向進行。

根據IDC預測,2018 年搭載 AI 晶片與應用的智慧手機將被廣泛應用,在市場成長最為直接與迅速,使得 AI 在終端設備的生態圈更加快速成型。未來智慧型手機將成為使用者最重要的平台介面(smartphone-as-a-platform),透過這個中樞平台,將連結消費者和更多企業應用。2019年,預估台灣前五百大企業中約有三成的業者將導入Smartphone-as-a-platform系統,至 2020 年,約有超過四分之一的企業行動應用(App)也會在視覺運算、深度認知、擴增實境等相關計算中導入「人工智慧」與「深度學習」的能力,亦即人工智慧將跨進實際領域。

(五).「安全性」為企業價值與信賴度的重要指標

在ICT產業發展的過程中,2017 年,台灣市場已面臨許多不同層次的網路攻擊事件,而2018年的網路戰爭更為複雜,且自動化的攻擊模式使得企業將徒增更多成本。根據IDC的預測,2018 年網路威脅將進入自動化攻擊(fool automated attacks),許多主動且自動化的攻擊將不斷發生;預計未來的網路戰爭將成為「分析自動化」的攻防戰場,台灣亦將面臨愈來愈嚴重的網路攻擊事年。

在個人、企業、政府等不同部門都必須面對愈來愈嚴重的網路攻擊的情況下,IDC預測未來資安產品將更積極整合大數據分析(Analytic)、使用者行為分析(User Behavior Analysis)、欺瞞技術(Deception)和隔離方法(Isolation),藉以提高內部的防禦陣線;此外,IDC 預測台灣的大型企業包含銀行業、電信業、壽險業及高科技產業對於具有機械學習(Machine Learning)或認知技術(Cognitive)的資安產品將具有需求性,預計 2018 年,約有將近一半的大型企業(43%)將會率先採用以學習與預測為核心的資安服務與產品。

總之,在數位經濟下,資訊安全將具備「學習」與「預測」能力,「安全性」已成為企業價值與信賴度的重要指標。

(六).微服務架構成為主流

微服務(Micro services)是指一種軟體架構,它專注於單一責任與功能的小型功能區塊(Small Building Blocks)為基礎,利用模組化的方式組合出複雜的大型應用程式,各功能區塊使用與語言無關(Language-Independent/Language agnostic) 的 API 集相互通訊,因此,未來的數位轉型加劇,微服務架構愈來愈重要。

在ICT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每個人都須面對變化甚大的數位轉型趨勢,企業一方面要以更具經濟效益的方式維運既有系統,一方面要設法引用適合的新科技以加速創新轉型能量;為確保業務流程與系統架構都能夠積極因應市場的變化,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參考微服務架構(Micro service Architecture)重構系統,並以應用程式介面(API)串聯各項模組。而根據IDC預測,2018年,微服務架構將成為台灣產業應用的主流趨勢,連帶提升企業對容器(Container)技術與應用程式介面管理(API Management)等產品服務的需求。

(七).區塊鏈成長快速

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是一種不依賴第三方,可以通過自身分散式節點進行網路數據的存儲、驗證、傳遞和交流的一種技術。事實上,在區塊鏈的發展過程中,有關機制設計、維運、商業模式,以及社會接受度等各面向上均處於摸索嘗試階段,並出現許多質疑與挑戰,同時,也有諸多趨勢與應用支持與加速區塊鏈發展,如共享經濟、群眾外包、群眾募資、金融科技、新支付運用等,且去中心化的特性帶來低交易成本,以及零交易成本的高誘發力,使區塊鏈應用仍能呈現高速成長的態勢。另外,根據IDC 預測,2021 年,台灣有將近九成的金融業採行區塊鏈技術(85%),同時有超過六成的高科技製造業在其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上採用區塊鏈技術,因此,區塊鏈在台灣的ICT市場中具有重要的影響力。

(八).異業合作成為主流

在現代人類社會中,新科技的崛起不僅改變了企業營運模式,也使得產業邊界日趨模糊,如為加速創新轉型,有愈來愈多的企業以應用程式介面(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 API)做為橋樑,加快與異業夥伴的合作,以因應市場需求,同時能快速推出新的產品服務,甚至進一步將應用程式介面從「工具」轉換為「產品」,催生開放企業(Open Enterprise)機制成形。在開放企業架構下,企業將開放應用程式介面作為產品服務販售,其中,又以金融服務、電信媒體、製造與專業資訊服務等為主,主要因這些產業倚賴資訊系統執行各項業務的企業發展較快。由於應用程式介面的銷售方式與企業熟悉的產品服務銷售模式不同,IDC 預期未來企業將以「開放應用程式介面」模式,加速異業合作,進而活絡台灣產業發展。亦即異業合作將逐漸成為常態,開放企業機制逐步成形。

(九).物聯網服務新商機

在ITC市場中,窄帶物聯網(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NB-IoTNB-IoT)是低功耗廣域網技術的一個重要分支,可直接部署於行動通訊系統GSM網絡(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通用移動通信系統(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網絡或LTE網絡(Long Term Evolution),以降低部署成本,並實現平滑升級。事實上,在LTC市場中,LTE、GSM,以及分碼多重進接(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等的共通點都是無線傳輸的標準,分別代表的是無線傳輸標準的進化,其最大的差別就是傳輸速度。 

隨著移動設備的成長與日漸普及,其周邊平台和服務亦不斷擴張,物聯網市場空間迅速擴大。根據IDC預測,2015年,全球物聯網市場規模為7000億美元,到2020年則可達17000億美元,五年之間增加了1.43倍。而據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的預測,2015年,全球物聯網設備數量49億台,到2020年將增至208億台,五年之間增加了3.24倍。亦即物聯網已廣泛進入智慧家庭、智慧教育、智慧醫療、可穿戴設備、車聯網等各行各業,物聯網連接已進入快速增長新階段。

另方面,2017年,台灣物聯網市場的各項支出總合預計約68.6 億美元,未來 5 年複合成長率預計將達 13.9%,在 5G 逐步推展下,預計將更加速物聯網市場發展。2020年,台灣的5G 將逐步推展,預計市場發展主要是來自於 NB-IoT 技術導入後的應用。而根據IDC 的研究,目前台灣電信業者幾乎都支持 NB-IoT 技術,台灣的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ation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NCC)已於2017年發給三大電信業者各 300 萬物聯網門號,各業者亦已積極開拓 NB-IoT 於物聯網市場的應用服務,初期的主力將會放在智慧電、水、瓦斯表、車隊管理監控、智慧醫療、智慧路燈、智慧建築與家庭等領域。電信業者現階段仍是扮演連結物聯網的角色(connectivity),而物聯網市場營收和利潤最高者應是來自提供加值應用服務的廠商。因此,IDC預期從2018年開始,電信營運商在 connectivity 之外將更積極建構 IoT 平台與生態,結盟第三方系統整合廠商為其在發展階段最重要的任務。

(十).以用戶體驗為發展核心- Gaming 3.0
隨著電競運動(Gaming)的發展,近幾年來,台灣不僅遊戲人口持續增加、遊戲直播平台興起、加上電競運動正名立法化等因素驅動下,台灣整體 PC Gaming 市場產值持續擴增,並開始進入 Gaming 3.0 時代。從過去 1.0 時代重視產品規格,2.0 時代關注產品設計及遊戲社群,到Gaming 3.0 時代著重的則是環繞於用戶體驗的生態體系。

事實上,Gaming 3.0 時代是一個以用戶體驗為發展核心的年代,以使用者為核心出發的場景化、事件化,以及跨產業應用結合是 Gaming 3.0 時代的最大特色。在用戶體驗趨勢影響下,IDC 預計 PC gaming 相關廠商在產品設計外,將更著重於周邊整體應用、建立以 gamer 為基礎的研發團隊,以及更多元的行銷管道等三個方向的推展。此外,台灣於2018年進入Gaming 3.0 時代,並將帶動更多新型態的商業模式及應用。

2017年12月,IDC預估2018 年台灣將進入 Gaming 3.0,帶動新型態商業模式應用。2017年,台灣電競筆電在消費性筆電中滲透率達14.8%,亞太市場排名第 2,在電競筆電市場具有領先地位。然而,隨著電競筆電市場持續增溫,近幾年來,台灣不僅遊戲人口持續增加、遊戲直播平台興起、加上電競運動正名立法化等因素驅動下,台灣整體電競筆電市場產值持續擴增,並開始進入 Gaming 3.0 時代,著重環繞於用戶體驗的生態體系。另外,在行銷管道中,預計廠商對戰隊(eSports team)可直接連結玩家的投資將更為顯著。

四.世界未來趨勢-全球化3.0時代

全球化是一種時代變動的趨勢,且其變動有愈來愈快的情形;一般而言,全球化3.0時代始於2000年,而在全球化3.0時代中,個人成為了主角,東西方的文化差異不再是合作或競爭的障礙。由於ITC市場中的軟體不斷創新,網路的普及,讓世界各地的人們可以通過網際網路,實現自己的社會分工,亦即新一波的全球化,讓世界的交流更為容易,也變得更為扁平,而其變化過程簡述如下。

(一)全球化1.0時期

全球化的第一個階段稱之為全球化1.0時代(1492-1800)。它是在國家層面上發生的,如西班牙發現美洲,英國殖民印度等,在新大陸與新殖民地被發現並開發的過程中,世界從一個龐大的集體變成了中等的團體。

(二)全球化2.0時期

全球化的第二個階段稱為全球化2.0時代(1820-2000),科技的進步與其在經濟上的應用,使得生產因素市場發生重大改變,也逐漸使市場和勞動力造就了全球化,世界進一步從中等集體縮為小為一般較小的團體。

(三)全球化3.0時期

全球化的第三個階段稱為全球化3.0時代(2001-),是指在資訊科技的進步的條件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為快速而容易,並使世界逐漸變成迷你型態,亦即在全球化3.0時代,整個世界的競技場被夷成水平,人們只要用一台小型的手提電腦,就可以掌控整個世界。因此,全球化3.0時代的主要元素是個人,個人擁有著各自的機會進行全球化,並與其他個人進行競爭。而所謂的個人是指世界各地及各種膚色的個人。在全球化3.0的時代,個人將與全球競爭,成為一種趨勢,也是一種難以改變的事實。

在湯馬斯•佛里德曼(Thomas L. Friedman)所撰寫的《世界是平的:一部二十一世紀簡史》中,分析了21世紀初期全球化的過程,主要論點是「世界正被扁平化」,這是一段個人與公司行號透過全球化過程中得到權力的過程。因此,弗里德曼將全球化劃分為三個階段其中,全球化1.0主要是國家間融合和全球化,開始於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時,持續到1800年前後,是勞動力推動著這一階段的全球化進程,這期間世界從大型變為中等。全球化2.0是公司之間的融合,從1800年一直到2000年,各種硬體的發明和革新成為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動力--從蒸汽船、鐵路到電話和電腦的普及,這其間因大蕭條和兩次世界大戰而被迫中斷,這期間世界從中等變小規模。

而在全球化3.0中,個人成為了主角,膚色、種族、東西文化差異等,不再是合作或競爭的障礙。在ICT產業的發展過程中,由於軟體的不斷創新,網路的普及,讓世界各地的人們可以通過網際網路實現自己的社會分工。新一波的全球化,正在抹平一切疆界,於是世界變平了。另外,在世界變得更平坦的未來三十年之內,世界將從賣給中國變成中國製造,由中國製造再到中國設計,甚至到中國的夢想,大國崛起,21世紀將逐漸成為中國人的世紀。

另方面,隨著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全球化3.0時代降低了創業的門檻,意味著更容易被模仿,競爭會更加激烈。在數位時代,市場的差距越來越小,公司的成敗週期也越來越短。全球化程度的加深,降低了創業的門檻,也意味著競爭會更加激烈。

(四).中國管理模式的崛起

在全球化的競爭中,中國企業表現出來的群體個性就是一種中國管理模式,其產生主要緣於以下三個市場特點,包括中國是一個高速變化和發展的市場;中國正由製造業大國向自主創新大國轉變;以及中國的企業由中國人主導。加上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影響著這些企業領導者的管理風格,也是中國管理模式發展的有力支撐。大國崛起,中國式的管理模式亦再被重視。

五、結論與建議

經由前述的分析與說明,可據以列出本研究的結論與建議如下述。

1. 1990年代,台灣的產業發展重心幾乎都是以ICT產業為主,台灣未來將會進入數位轉型階段,且未來市場競爭的關鍵是企業是否擁有創造新商業模式的能力。

2. 為配合全球ICT市場的發展,世界大廠如Microsoft與Amazon亦積極因應,前者著重於持續創新PC設計,後者則推出自家硬體與服務結合。除了軟體服務的研發之外,大型業者也積極採用併購模式,藉以提高產品市場的占有率。

3. 台灣廠商因具備優異的硬體製造能力,未來應積極運用新技術提升營運效率,並可針對特定垂直應用領域,以策略結盟的方式爭取有利的競爭地位,業者可從國外主要產業或企業實際運行的模式中,思考台灣產業的較佳經營模式,在台灣或東南亞市場營運中,尋找有軟硬體解決方案需求的潛在客戶。

4. 根據網際網路數據中心(IDC)的研究,台灣資通訊科技市場(ICT)將受到下列十大趨勢影響,包括「數位化」與「未來商業」模式為企業重要的獲利來源、無人商業型態是未來趨勢、雲服務應用環境的多元化與複雜化、人工智慧跨入實際使用、「安全性」為企業價值與信賴度的重要指標、微服務架構成為主流、區塊鏈成長快速、異業合作成為主流、物聯網服務新商機,以及以用戶體驗為發展核心等。

5. 全球化分為三個階段,包括全球化1.0時代(1492-1800),全球化2.0時代(1820-2000),以及全球化3.0時代(2001-),在全球化3.0時代的主要元素是個人,個人擁有著各自的機會進行全球化,並與其他個人進行競爭。

6. 在全球化的競爭中,中國管理模式逐漸受到重視,主要緣於中國是一個高速變化和發展的市場;中國正由製造業大國向自主創新大國轉變;以及中國的企業由中國人主導。

7. 未來產業政策的決勝關鍵並非單純在於科技發展,而是在於如何選擇對的應用領域與營運模式、善用並篩選資料、導入人工智慧技術,才能提升整體產業的價值。建議政府宜做好控管政策,讓ICT產業在台灣可以順利發展。

【中央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