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公司管理/海爾互聯工廠深度透視

2017年歲末的一份驚喜,對於海爾意義非凡: 來自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英文簡稱“IEEE”)新標準委員(Nescom)大會的消息,正式通過了一項由海爾主導的大規模定制通用要求標準建議書。這是唯一一次由中國大陸企業牽頭制定國際標準。史無前例! 過往,福特和豐田創造了工業時代的世界製造模式,影響至深。但是,隨著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製造業正在發生巨變:由企業主導的大規模製造逐漸向使用者需求驅動下的大規模定制轉型。 這是未來物聯網時代,全球製造業的方向——智慧製造。 海爾,從2012年開始規劃建設互聯工廠,大踏步向智慧製造探路,到目前成功搭建中國大陸獨創、全球引領的工業互聯網平臺COSMOPlat,其智慧製造的實踐進入第五個年頭。並且已經開花結果——幾年間,互聯工廠借助前期交互平臺,實現了與終端使用者需求的無縫對接,並通過開放平臺整合全球資源,迅速回應用戶個性化需求,從而完成大規模定制。 海爾的目標是要用搭建COSMOPlat的經驗助力中國製造,並實現全球引領,開創繼福特流水線、豐田精益生產後的第三種模式:物聯網時代的商業模式。 也許,智慧製造模式將由中國大陸企業主導完成。這在全球還沒有標杆。 做時代的企業,海爾在每個時代都要引領潮頭。前有人單合一模式的創新成功,後有智慧製造的轉型創舉。統觀全球製造業,海爾的探索意義大於自身成功。 此時,所有人都想知道:當“智造”基因融入以“管理創新”著稱的海爾後,將發生怎樣的化學裂變?以使用者為中心的大規模定制模式和基於“人單合一”的體驗經濟平臺,是如何在海爾率先落地的?海爾互聯工廠的“智造”變革之路,怎樣實現普世性的全球引領? 記者近期獨家探訪的海爾中央空調互聯工廠,正在印證這個時代型企業,從傳統製造向智慧製造轉變的創新路徑。無疑,它具有典型的標杆意義。 打通車間到客廳的“智造”第三極 2016年9月9日,張瑞敏應邀出席“2016國家製造強國建設專家論壇”。會上,談及海爾這些年的奮鬥與探索,他完全脫稿、揮灑自如,有感而發的內容,來自海爾多年來的沉澱與積累。他坦言海爾一直在思索:“‘中國製造’可否闖出一條引領世界的管理模式?這才是海爾堅持至今的最大動力!” 時至今日,依託全球首創工業互聯網平臺COSMOPlat(COSMO取自希臘語,意指“宇宙”。Plat是指“平臺”),海爾走出了一條“中國智造”的發展新路——從2015年試水互聯網工廠轉型,兩年間8個“以用戶為中心、使用者全流程參與定制”的互聯工廠全面落地,定制占比57%,訂單交付週期縮短50%,效率提升50%。而在互聯工廠基礎上不斷升級的COSMOPlat,也於2017年正式提供社會化服務,打造“海爾互聯工廠”樣板。 海爾的探索與創舉,迎來了世界的目光。 2017年4月26日,全球工業技術頂尖平臺——德國漢諾威國際工業展上,德國工業4.0鼻祖人物齊爾克在海爾展臺旁駐足許久。吸引他的,是海爾實體冰箱互聯工廠製造示範線。這條長11米、寬7米、高2.5米的模擬流水線,展示了從原料自動上線、半成品組裝、鐳射列印、視覺檢測等7個工站、11個節點,真實還原了海爾全流程智慧製造體系。漢諾威官網就此評價道:“現在對工業4.0最有‘威脅’的,一是機器人公司,另外就是海爾!” 海爾何以讓工業4.0發源地感到“威脅”?震撼業界的互聯工廠究竟長啥樣? 2017年12月初的青島,寒意盡顯。記者一行獨家探訪位於青島黃島區中德工業園的海爾第八個互聯工廠——中央空調互聯工廠。探究海爾“智造”何以驅動傳統工廠轉型升級?一路引領時代的海爾“人單合一模式”,如何與新時代下的智慧製造融合產生化學反應? 1 放眼世界智慧製造,海爾顛覆了什麼? 整個漢諾威工業展期間,很多經過海爾展臺的觀眾,都會在互聯工廠流水線親自定制一台等比例縮小的冰箱模型。 海克斯康製造智慧總監Norbert Hanke就DIY了一台海爾馨廚“冰箱”。他用PAD登錄海爾定制平臺提出定制要求後,資訊立即傳至工廠生成訂單;工廠智慧製造系統自動排產,將資訊傳至生產線上……幾分鐘內,一台有其簽名的“冰箱”就送到了他手中。 這台馨廚“冰箱”的誕生,就是一次海爾互聯定制解決方案落地的縮影。 海爾對“智慧製造”的理解是,打通與使用者交互的全流程節點,從“定制交互”到“網器終身交互”。而用戶就可以通過現場擺放的真實馨廚冰箱,與海爾互聯工廠聯動,再定制一台“網器”產品,實現網器定制網器,成為海爾的終身用戶。 “作為中國大陸智慧製造試點單位,海爾在漢諾威展這個世界級舞臺傳達了中國製造的‘新邏輯’。”在與記者談起這一幕場景時,海爾家電產業集團副總裁、供應鏈總經理陳錄城說,“中國大陸最終要打造國家級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構建起工業生態,把工業大資料沉澱在自己的平臺上,避免受制於人。” 陳錄城所言的“平臺”,便是COSMOPlat,它是海爾在這幾年對智慧製造探索基礎上推出的中國大陸首個獨創的、具備自主智慧財產權、把互聯工廠模式產品化並可對外服務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依託COSMOPlat,海爾構建了一個社群經濟下以用戶為中心,面向大規模定制的新工業生態,完全和用戶連接,並以用戶體驗和用戶需求,驅動內部“智慧製造”的反覆運算升級。 放眼全球,“智慧製造”已成為大勢所趨,為此德國提出“工業4.0”,美國提出“工業互聯網”,中國大陸提出“中國製造2025”。 業界評價,智慧製造領域已形成德、美、中三足鼎立之勢。全球工業平臺最有影響力的三家企業分別是:德國的西門子,美國的GE,中國的海爾。 德國作為裝備製造業最強者,在智慧製造時代的目標是向全球輸出“工廠的標準”,將製造業生產模式推至全球,繼續保持德國工業在世界領先地位。由此以西門子MindSphere為代表的工業平臺,構建的是面向工廠管理與服務的工業生態,目的是提高生產效率,進而以後端的精益“智造”掌握前端的資訊化。 與德國的“硬”製造不同,美國的優勢在於強大的互聯網和軟體能力。GE推出的是以GE Predix為代表的工業平臺,構建的是面向資產製造與管理的工業生態,通過垂直地從設備到設備資料的挖掘和雲應用,以前端資訊化掌握後端“智造”。 對比之下,海爾COSMOPlat又有什麼創新? 面對記者的疑問,陳錄城堅定表示:區別於美、德機器和資訊化主導下的高效率,COSMOPlat解決的是高精度下的高效率,是全球唯一能與用戶零距離交互並唯一實現用戶終身價值的大規模定制解決方案平臺。海爾代表的中國“智造”,要做全球第三極! “強調與使用者連接,強調從產品為中心到以使用者為中心,把用戶需求、用戶體驗作為推動自身反覆運算升級的最大驅動力,是海爾智慧製造的核心。”陳錄城解釋。 一方面,COSMOPlat通過在交互、定制、研發、採購、製造、物流、服務全流程節點的業務模式變革,輸出七類可社會化複製的應用模組,?明企業實現產品生產高精度下的高效率。 另一方面,COSMOPlat可為企業智慧製造轉型升級提供軟硬一體的大規模定制整體解決方案和增值服務。具體提供的服務有兩種:軟硬一體、虛實融合的智慧製造解決方案,如新工廠建設、老工廠升級、企業管理等。另外則通過平臺沉澱的資料,為企業提供基於大資料的增值服務,如預測性維護、全產業鏈的協同優化、資源分享集約及金融服務等。 有業內人士認為:從全球智慧製造大背景來看,“海爾模式”與美、德模式有著本質區別。美國以研發能力強而著稱,但製造工藝不及德國;德國製造優勢突出,但互聯網技術滲透程度略遜一籌。 相比之下,海爾COSMOPlat具備了全流程、全產業鏈的概念和能力,並通過高內聚的系統架構和物理化的系統模組,實踐了大規模定制的業務。而這種模式目前只有中國企業具備,也應由中國企業提出。 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將“機器換人”作為“製造”向“智造”轉型唯一目的的企業,當下仍不在少數。而過於追求機器帶來的高效率,常會因找不到用戶,而走向從“產量”到“規模”,再到“價格戰”的閉環! “國內企業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方向不清晰,包括手段、模式都很不清晰。”陳錄城坦言道:“COSMOP-lat就是要為所有企業在探索智慧製造轉型中,提供一個落地的標準與指南,減少試錯成本,縮小與先進國家在品牌塑造和創新能力上的差距。” 2 “智造”基因融入傳統工廠,實現互聯定制 海爾對COSMOPlat的自信,更多源自該解決方案在體系內部的成功應用。其已按COSMOPlat思路構建了瀋陽冰箱、鄭州空調、佛山滾筒、膠州空調、青島熱水器、FPA電機、青島模具,及中央空調八個互聯工廠。 重要的是,互聯工廠在此過程中,很好地充當了海爾推廣COSMOPlat的“樣板間”——海爾希望讓每一個對製造升級充滿期待的企業感知到,海爾互聯工廠“樣板間”完全可成為他們“未來工廠”的標配。 而當下最受熱議的,當屬位於青島中德工業園區的海爾中央空調互聯工廠。這裡是全球中央空調行業最先進的製造基地:投資數億元,占地面積8萬多平方米,始建於2016年1月,邊建邊投產,如今年產能已達30萬台,生產效率、庫存周轉率均提升300%! 走進車間,記者發現這裡更像一個整潔明亮的辦公空間,工人並不多見,柔性生產線上,為數不少的橙黃色機械臂協同運轉,井然有序。而恰恰是在這全然不像工業車間的廠區內,大型裝備的自動化率竟高達70%以上! “新廠籌建時,我們對‘生產工廠’到‘智造平臺’的轉型並沒有思路。以前老廠車間粉塵大,而海爾6S理論首先要求的就是改善工人生產環境,保持車間整體舒適。”海爾中央空調互聯工廠負責人楊偉欣告訴記者:考察若干個現代化工廠後,我們認為傳統工廠做互聯網轉型,先要通過機器減少甚至取代部分人工。 楊偉欣舉例:以往在炎熱夏天,工人穿著厚厚的工服手工噴漆,汗流浹背。如今,這項工作完全由機器人取代,不僅改善了工作環境,還能解決手工噴漆不均勻問題。 另一例是:傳統中央空調主機生產線均採用人工推動生產,效率低又浪費人力。而今磁懸浮總裝線,在借鑒汽車行業動力板鏈地平線基礎上,可根據節拍設定自動運轉,做到了6種產品的總裝混產,工程不良減少了30%,效率提升了50%”。 “重要的,該生產線屬於使用者訂單驅動的柔性生產線,即使用者的體驗資訊可上傳至生產線相應工位,用戶評價與員工薪酬直接關聯。對員工而言,這既是壓力也是動力。”楊偉欣欣悅表示。 經過焊接車間,記者看到這裡儘管同樣裝配了自動生產線,但也保留了部分人工作業流水線。“焊接是空調生產流程最關鍵環節,若焊接品質不達標,會導致下料、生產、組裝、出廠整套流程的廢掉。”中央空調互聯工廠焊接班班長王勇介紹。 進入中央空調互聯工廠前,王勇是海爾商用空調老廠的一名焊接工。他說:“過去十幾年,空調焊接全靠人工,焊接放射的紅光有輻射,時間久了對身體有害。” 如今這一情況得到徹底改變。“現在機器焊接有防護屏防著,機器在封閉空間裡自動焊接,工人不用進去看,對健康無害,生產效率也大幅提升——以往全流程40多人,現在人員縮減一半,產能翻了至少一倍。”王勇強調。但對於精細化工藝,他仍要帶領焊接班親力親為,這是工廠保留小部分人工生產線的原因。 “對品質的好壞,我們會從安全、性能、外觀精化三方面判斷。對很小的部件,如機器伸不進去的焊接點,仍然要由人工來做,精益求精,這是海爾工匠精神的體現。”楊偉欣補充說。 中央空調互聯工廠的“智造”基因,還體現在COSMOPlat智慧雲服務平臺大資料分析上。該平臺通過使用者使用資料和設備資料分析,可為中央空調使用者推送設備診斷、異常預警,以及節能運營等各種增值服務。 “借助大資料分析,系統可實現自診斷和自回饋,原來中央空調都是壞了再修,現在通過大資料分析,可在故障發生前提前預測,實現用戶零停機,在提升體驗之餘,還能幫用戶節省備用機費用……由此傳統買賣關係,就變成了終身用戶關係。”楊偉欣向記者如是解釋。 除此之外,具備磁懸浮中央空調設備的100%使用者定制,是中央空調互聯工廠推廣的一大亮點,也是與海爾此前7個互聯工廠的根本不同。 那麼,生產中如何將“互聯定制”這種技術性術語落到實處? 海爾中央空調總經理王利給出答案:沒有物聯網、沒有互聯工廠的時代,儘管也能實現“定制”,但定制的速度很慢。海爾就是要以互聯工廠載體,實現大規模的高效率與個性化的高精度互相融合,通過“三聯”(聯全要素,聯網器,聯全流程),“三化”(柔性化,數位化,智慧化),滿足用戶最佳體驗。 “‘聯全要素’是指工廠所有要素都要與用戶互連,用戶需求驅動生產,每台產品都是有主人的;‘聯網器’即網器和用戶互聯,因一個產品就是一個網器,所以可把使用者所有使用資料,都集中到雲服務平臺,再根據每個使用者使用情況為其提供有價值指導;甚至可根據各不同行業的使用者使用資料,共同為一個行業展開定制;‘聯全流程’即全流程和使用者互聯,打破原來封閉的界限,讓企業上下游及所有資源都能和用戶連接,共同滿足用戶的需求……以上便是海爾COSMOPlat正在打造的互聯定制系統——外聯使用者,內聯海爾所有節點及利益攸關方。”王利強調,而要實現與用戶互聯,必須通過“三化”進行升級。 在中央空調互聯工廠展示廳,工作人員演示了使用者定制的全過程。在海爾大規模定制平臺“眾創匯”上,使用者可根據個人喜好,選擇產品功能、材質、顏色等;對有定制需求的部件,則可按個人需求自行設計。如梯形冰箱、圓形洗衣機、無噪音空調,只要創意發起人能號召足夠數量、有相同需求的買家,就能平價享受到專屬定制產品。記者採訪期間,看到一款使用者投票的定制洗衣機產品,共需兩萬人眾籌便可生產,當時投票已經超過80%,還需要3000多人就可投入生產。 點完“功能表”、確認後,就會生成一個訂單號。隨後這些“個性化”訂單直達工廠,工廠通過COSMOPlat智慧系統自動排產,並將生產資訊,自動傳遞給各工序生產線及所有模組商、物流商並進行投產。而每台在生產線上“排隊”等待組裝的白電,外殼、顏色各異,前後兩台型號也不相同。 海爾基於用戶需求的大規模定制,最終解決了什麼問題? “大規模定制的本質是將用戶個性化的小資料集成大規模訂單,除可實現邊際效益遞減,同時解決了大規模工業設計生產和私人喜好間的天然矛盾。”中國經濟研究院院長白津夫對此分析道:單純個性化定制慢點、貴點就能實現,但實現大規模定制很難。而衡量這個的標準就是“每台產品背後都是有使用者的”,衡量它的標準就是不入庫率——目前海爾通過全球8大互聯工廠樣板實現了生產效率提高60%,不入庫率達到68%。 3 互聯工廠,本質是“共創共贏”生態圈 形象地說,依託COSMOPlat智慧製造平臺,海爾互聯定制可讓每個使用者自己“製造”家電。但這背後的關鍵,仍然基於“人單合一 ”模式。 “人單合一”始自2005年,是海爾CEO張瑞敏提出並命名的一種全新商業模式。經過長達12年的探索,“人單合一”如今已進入2.0時代,有了新內涵,即建立一個互利共生的平臺。 張瑞敏曾在海爾創業29周年紀念會上這樣解釋:“企業平臺化”對應的是企業的互聯網思維,即企業無邊界;“員工創客化”對應的是員工價值體現,即讓員工成為自主創業的創新者;“用戶個性化”對應的是企業的互聯網宗旨,即創造使用者全流程最佳體驗。 在張瑞敏眼裡,2.0版本的“人單合一”,就體現在以上“三化”上,海爾不僅要顛覆原有傳統模式,還要建立起共創共贏新模式。 從實踐上看,“人單合一”的新訴求,無不倒逼著海爾對組織顛覆、流程升級,機制創新等方面進行探索,最終自主研發了“人單合一”在製造業的落地載體——COSMOPlat;反之,COSMOPlat又為“人單合一”提供驗證和支援,所有資料都會在COSMOPlat平臺運營、管理。 以COSMOPlat為依託的海爾“智造”,並非簡單的機器換人或自動化。最重要的,它讓互聯工廠超越了傳統工廠的概念,以使用者為中心,全流程資源並聯形成了一個共創共贏的生態圈。而要支撐這個生態圈,必須從傳統組織變成一個平臺。 “具體到整個供應鏈上,包括設計師、模組商(上游供應商)、互聯工廠、車小微(負責物流配送)等各環節都要轉型,由傳統串聯的部門組織,變成共同面向使用者的一個個‘小微’,中央空調互聯工廠就是其中一個‘小微’。”楊偉欣說。 王勇帶領的焊接班,則被看作一個小“小微”。在中央空調互聯工廠,有8條線體(生產線)、42個小“小微”。與海爾集團旗下一些“小微”財務和用人獨立不同,這些生產車間處處湧現的小“小微”,只是單元機構,但也要單獨算投入產出,並可利用海爾平臺資源,如借助外力來改進工藝。 王勇主要負責整道焊接工序的管理。他於2000年進入海爾,在多年焊接經驗積累中,不斷學習,從一名普通操作工成為焊接班長。2016年至今,他帶領團隊進行課題攻關3個,個人創新成果6項。現在他是青島市二級焊接技師。 為更好提升,王勇每年都要在公司組織下外出學習。學習中他會帶著問題尋找解決方案,通過思考實現崗位創新。 在海爾互聯工廠,每個工人都會被予以一個身份——“創客”。像王勇這樣的創客,如果他的創新方案被採納,則會被充分尊重,並可得到相應激勵。王勇就是因為提出一項優化建議,使儲液器焊縫從4道縮短為2道,成本直降一半,被評為“創客明星”。而改進後的這個部件,也以其名字命名為“王勇儲液器”。 “自動打包機”發明人,趙宇,是另一典型。在他負責的線體裡,打包曾是流失率最高的工序,三四個月就要換人。因為以機器為中心拿著包裝跑圈纏膜,一天下來常常頭暈目眩。“崗位枯燥,沒有技術含量;用力不均還會纏不緊,運輸中風一吹就散,送到用戶那兒常被抱怨‘送來的是不良品’,第一印象分就直接扣掉了。”趙宇告訴記者:後來我觀察中間有軸的和麵機,竟和打包機原理驚人的相似,有想法後就找到平臺資源方一起改善工藝……現在,這崗位完全由機器代勞了,當機組運送到打包工序後,以前打包一台機組至少要20分鐘,現在5分鐘就能完成;解放了人力,包裝嚴絲合縫不會散,用戶再未因此而抱怨過。 除了王勇、趙宇,中央空調互聯工廠湧現的創客,不勝枚舉。行走在車間,你會發現線體創新成果展示區、創客明星展示屏,處處可見。 張瑞敏更是在視察中央空調互聯工廠時,對該組織平臺彰顯的“人的價值”給予肯定。他說:“機器換人只是解決了效率問題,但把工人真正變成了創客,與平臺各方共創用戶價值,才是互聯工廠的核心本質。 在張瑞敏看來,“人的價值”分為兩部分:用戶價值和員工價值。結合起來,就是海爾人單合一的基礎所在——把用戶需求與員工創造價值連接在一起。 “在海爾有創新基因的土壤上,每位員工的創新積極性都得以充分發揮,員工個人價值提升後,為用戶提供解決需求的能力也得到了相應增長……而最終的目標,就是在邁進物聯網的同時,實現為用戶定制美好生活解決方案的願景。”他說。 4 越是“智造”,背後越是“人本” 用戶需求驅動下的員工創新,除與績效、獎勵等員工創造的價值掛鉤外,作為管理者,更要善於營造一種人性化的寬鬆氛圍。更重要的,這亦彰顯出COSMOPlat為依託的海爾“智造”背後,不可或缺的人本關懷。 記者在休息區還看到一個體現員工心情晴雨錶的看板。在這塊特殊區域,員工可用表情符號表達心情,“憨笑”代表愉快,“微笑”代表一般,“撇嘴”代表不愉快。楊偉欣鼓勵員工在開始一天工作前就展露自己的狀態,各線體班長還會重點關注心情低落的員工,如有不適合工作的狀態,並給予調休。 這引發了記者們的好奇,楊偉欣講述了“心情看板”背後的小插曲:某員工因媽媽生病情緒低落,造成了當天生產線冷?洩漏。冷?本身成本高且出問題後就得全部回收,這意味著,這台機器一天的工作效率為零。 “這是名節儉的員工,家裡有事也沒捨得請假,工作中一分神一個螺絲沒擰緊,就出現了上面的‘事故’……”楊偉欣說,他並未因此而處罰他,但也從其中得到了啟發——何不以班組為單位讓工人上工前先做個心情評價?“‘心情看板’或許能成為我們洞察員工狀態,採取相應對策的‘視窗’。” 通過這種人性化方式,楊偉欣發現產品品質確實提升了很多,“對員工心情引發的問題,我們會關懷他、幫他掃清思想障礙;但對於工藝、技術問題,必須一絲不苟,我們則本著群策群力解決問題原則,快速回應並追蹤到每個環節。” 在海爾中央空調互聯工廠,多了不少大螢幕。上面滾動閃現著供應商數據,任意點擊,即可查詢生產狀態。在這裡,海爾與全球供應商的資料都被打通,海爾所有工廠資料也實現了共用。COSMOPlat平臺則可實現用戶方、企業和資源的零距離交互。同時,工藝、物料、安全人員等也可在自己平臺上進行呼叫,要求相關人員到現場解決問題。 楊偉欣笑言:設置“呼叫”後,頓時激發了工人熱情。我是被呼叫最頻繁的,呼叫一條一厘錢,300元話費不到兩周就用完了……事後我們展開調查並將呼叫理由分類:哪些是基於品質本身、哪些基於設備物料……幾次改進後推出了“@海爾”內部溝通平臺,將生產線上各“角色”銜接。 “海爾很多創新都是被員工呼叫出來的,企業搭建一個良性溝通平臺,旨在無限開放給員工提出問題,再圍繞員工訴求,驅動各流程節點展開服務。每月底我們還會通過平臺資料記錄,對管理者作出評價並與工資掛鉤。”楊偉欣如是說。 這樣做的好處是,產品市場上的問題、工廠現場的問題,甚至能反映到是哪個小微、哪個創客的責任。同時員工現場發現問題後,超過5分鐘如果沒人回應,系統將自動上報部門主管;再過10分鐘如果問題仍未被解決,系統將自動上報小微主……如此以往,資訊將一直上報至更高的管理層,直至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可以說,目前海爾中央空調互聯工廠已經實現了生產製造的互聯可視,即時互聯互通。統觀國內外製造業,這種探索實屬罕見。 5 COSMOPlat不只“屬於”海爾 成功探索互聯工廠的同時,海爾又將“互聯工廠”模式軟化、雲化,外部企業可直接接入COSMOPlat,複製海爾互聯工廠的成果,實現快速轉型。 陳錄城強調:COSMOPlat是一個“共創共贏的多邊平臺”,類似一個生態閉環。平臺上所有資源、能力和技術解決方案都可釋放。但前提是外部企業先要在平臺上創造價值。“它們相當於外部‘創客’,可到平臺貢獻方案,只要被採納,就能體現價值,進而在這個‘閉環’裡存在,並與其他資源分享價值。” 為做這件事,海爾先後成立了工業智慧研究院和家電業創新戰略聯盟,並加入工信部宣導的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未來,海爾以COSMOPlat為核心,對外輸出服務及軟硬體一體化集成解決方案。 走出海爾總部青島,COSMOPlat已陸續展開規模化複製之路。2017年8月3日,海爾“產城創”生態圈模式,繼天津後下一城——作為“產城創”中“產”的關鍵部分,COSMOPlat正式落戶上海松江。 而根據海爾的統計,其社會化服務,也已成功拓展11個地區和20個國家,平臺上甚至吸引了德國SAP、費尼克斯、美國Oracle、亞馬遜等美、德、法、日20多家國際資源,聚集了3億多用戶和380多萬家企業。 智慧製造“樣板”擴展之快、開放程度之廣,著實出乎我們的意料。 除家電行業外,已有電子、裝備、汽車、家居等12個行業接入COSMOPlat。同時於每個行業,正在打造類似“海爾互聯工廠”樣板。 “互聯網時代,比家電行業更需要與使用者交互的傳統製造業還有很多,他們都是海爾的潛在夥伴。”海爾互聯工廠建設負責人說,未來,海爾將逐步實現從生產型製造到服務型製造的過渡,轉型為使用者解決方案服務商。 在“中國製造2025”風口下,海爾的目標是讓COSMOPlat成為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制定智慧製造標準體系。 就在美國當地時間2017年12月6日,IEEE新標準委員(Nescom)大會通過了一項由海爾主導的大規模定制通用要求標準的建議書。提出由海爾聯合中國電子標準化研究院成立大規模定制專項委員會,起草制定大規模定制的國際標準。以往全球製造業國際標準多是產品、技術類,此次由海爾主導起草制定的大規模定制國際標準,是IEEE創辦半個多世紀以來,唯一以模式為技術框架制定的國際標準,由中國大陸企業牽頭制定更是全球首例! 當然,作為一種製造模式創新,海爾的大規模定制如何成為一項指導全球工業轉型需求的國際標準並最終落地,還有待時間和效果的考量。 【中央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