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公司管理/華為反蘋果圍剿:搶奪三年後產品形態主動權

下半場華為手機還要補足兩項能力:一是用戶能力;二是生態能力。 日前,華為手機的首次媒體開放日上,華為消費者業務戰略與Marketing總裁邵洋稱,如果把華為比作機器,華為更像坦克,不像跑車在每個賽道上不斷拐彎,但發揮17萬人向城牆口衝鋒的精神,會聚集力量攻克目標。 作為華為目前最具成長性的板塊,消費者業務正走在衝擊高端的關鍵時期。“快閃記憶體門”風波所暴露出的供應鏈短板和品牌保護上的問題讓人反思——華為距離蘋果、三星的距離還有多遠? 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表示,華為現階段還在積累能力,爆發點即將到來。十年前智慧手機引領行業創新的是蘋果公司,希望未來引領行業創新的是華為。 事實上,一季度華為終端有著不錯的開局。根據IDC的資料,2017年第一季度,三星、蘋果、華為的全球市場份額分別為22.8%、14.9%、9.8%。對比去年同期出貨量,三星零增長,蘋果同比增長0.8%,華為則增長了21.7%。 “未來手機”的風向標很明確 坦克型選手要有堅定的方向,這也是華為一直以來的作風。 在邵洋看來,從1983年摩托羅拉發明第一代類比手機“大哥大”,到1995年數位手機誕生,再到2007年真正的智慧機iPhone出世,12年的間隔指向的是,2019年或2020年終端產業將面臨變革。其中,交互模式和資訊服務模式是兩條技術主線。相應地,新一代的終端自然交互和主動判斷的特徵被認為是“很好的方向標”,“我們在主線上探索到底有什麼樣的可能性會發生。”邵洋說。 邵洋總結出了非常具有華為特色的表達:“要鑄就風暴來臨之前打贏兩場戰爭的能力。”第一場是基礎戰爭,後智慧機時代,競爭加劇,洗牌加劇,優勝劣汰,管道、品牌、供應鏈等問題是基礎能力;智慧手機前夜,下一代技術革命風暴即將到來,積極佈局,這其中包括四個層次——晶片、硬體、軟體、內容/雲服務。 “手機的發展史是不斷把其它業務納入自己服務範圍的歷史。所以我們在探索一個機會,圍繞智慧手機延伸到這些領域,探討對現在這些行業領導者超越的機會。”邵洋表示。 作為坦克型的公司,當做的業務越來越多,一定要找到協同性和核心錨點。如同傘有傘骨,華為認為一定要有自己作為支撐點的業務。就好像蘋果從以PC為中心到手機為中心,穀歌以AI為中心。 通信專家項立剛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稱,大連接可以看做華為的錨點,以通信連接為基礎,以大系統為切入點,比如智慧家居,華為不會做某些小產品,但會做整合所有產品的能力,包括作業系統、通信、服務支撐等等。 Counterpoint研究總監閆占孟也表示,華為的整體錨點是連接,以通信和連接為基礎來做雲服務和終端業務。 下半場的絞殺開始了 五年前的2012年年初,華為消費者業務確定了“向高端轉型、向華為自有品牌轉型、向開放市場轉型”三個方向,對應著華為終端的產品能力、品牌能力和管道零售能力。 邵洋表示,“隨著2015年華為手機的收入和出貨量進入全球三甲,殘酷絞殺的下半場開始了。下半場還要補足兩項能力:一是用戶能力;二是生態能力。” 對於目前的華為來說,雖然品牌價值有了極大的提升,也在全球市場佔有相當的高端份額,但公開市場的下沉管道覆蓋和關於品牌的刻板認知依然存在。據介紹,目前,華為用戶體現“三偏”特徵,偏高端、偏男性、偏大齡,相對應,低端用戶、女性用戶和年輕用戶是其弱項。 此外,手機的供應鏈國產化水準雖然在不斷提升,“缺芯少屏”的局面也在逐漸打破,但核心元器件如螢幕、記憶體、CPU受制於人的狀況並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對於華為來說,目前在晶片上已經取得了突破,成為全球唯一有晶片研發能力的三家手機廠商之一,而其傳統的天線、基帶等方面的優勢難以稱為核心優勢,缺乏感測器、顯示幕等基礎硬體技術,華為難以像三星一樣完全掌握產品方向和形態的主動權。 華為手機產品線總裁何剛介紹,隨著華為出貨量的增大,現在需要加強和供應商前方的合作。除了提前做基礎物料的準備,要和供應商分享各自對於未來兩三年戰略的看法,一起設計未來的產品方向,甚至製造產品需要的基礎設備。 他表示,未來在關鍵物料的供應上,希望做到和海思一樣的配合度。“我們現在和海思探討不是今年年底要上的產品用什麼晶片,而是兩年後晶片要做什麼功能。我們現在逐漸也和一些關鍵供應商做這樣的事情,探討未來兩三年華為要什麼東西,通過這種方式做更多的準備。” 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老杳分析認為,目前華為對於產業鏈的掌控力度不夠,要在其他方面達到和海思這樣的合作模式還很難,只有隨著規模的提升,不斷促進合作。 此外,華為略顯神秘的2012實驗室是手機能力的重要來源。據瞭解,2012實驗室分為中央硬體實驗室、中央軟體實驗室和研發能力中心。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華為會對前沿技術進行相對更寬泛的投資,比如,電池、材料、人工智慧等。 老杳表示,目前在關鍵技術模組的研發上,華為在向蘋果和谷歌看齊,除了海思晶片,在充電、電源管理、AP、手機安全等方面都在做前沿探索。 “在基礎投入上,華為遠遠大於國內其他企業,但是短期成效不會很大。目前看,5-10年手機會有很多創新,但兩年內大的創新不多,對於目前的華為來說,走向國際一流大廠要提升供應鏈的掌控力和品牌的一致性。”老杳說。 【中央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