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區域經濟/京津冀協同發展顯成效 北京到雄安高鐵將儘快開工

2016年,大陸京津冀三地生產總值合計74613億元,是2012年的1.3倍(按現價計算),經濟規模占到了全國的10%左右。 大陸國家統計局日前發佈文章披露的這一組資料顯示,十八大以來,京津冀三地緊抓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一重大戰略契機,積極轉變發展方式,逐步強化功能定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新局面。 21日,在十九大新聞中心召開的“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推進中國大陸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記者會上,十九大代表、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表示,京津冀協同發展,已在三大重點領域率先取得突破。交通方面,打通了一批“斷頭路”“瓶頸路”,總計超過800公里;產業升級和轉移方面,北京將一批非首都功能但比較優質的企業項目轉移到了天津和河北;生態環保方面,環北京周邊區域綠化大大加強。 談到廣受關注的雄安新區時,何立峰告訴記者,目前新區規劃建設有了積極的、大踏步的進展,相關規劃設計已進入最後攻堅階段,相應政策框架正在緊鑼密鼓構建,待規劃審議通過後,同步出臺並穩步實施,一些專案也在有條不紊推進,“比如從北京到雄安新區的高鐵正在抓緊前期工作,力爭儘快開工。” 疏解非首都功能 十九大報告指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 北京市委書記蔡奇18日下午在北京團討論時說,推進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的京津冀協同發展,這是重大國家戰略。我們要堅持不懈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目的是優化提升首都功能。要牢固確立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把“四個中心”功能建設緊緊抓在手上,不斷提高“四個服務”水準,這是首都發展的全部要義。同時,發揮好“一核”作用,全力支持河北雄安新區建設,高水準建設城市副中心,更好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 五年來,京津冀三地深入貫徹落實協同發展戰略部署,同心協力打造區域發展新格局,經濟穩中向好,民生持續改善,疏解對接有序推進,交通建設、環境保護、產業升級三大重點領域取得明顯成效。 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鍵環節和重中之重。北京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嚴格控制增量,有序疏解存量,天津、河北積極做好產業承接。隨著疏解轉移穩步推進,人口調控效果顯現。根據北京市經濟和資訊化委員會提供的資料,2014~2016年,北京市1341家一般製造業關停退出,375家商品交易市場調整疏解,常住人口發展變化呈現出人口增量、增速“雙下降”的特點。 利用疏解騰退空間培育高精尖產業發展猶如“騰籠換鳥”。第一財經記者發現,以中關村電子商城為代表的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重要陣地,在疏解了傳統電子產品批發零售企業後,引入新興業態。 產業轉移協作有序推進 “軌道上的京津冀”正在提速。河北356條公交線路與京津聯通,京港澳、首都地區環線等12條高速“斷頭路”和幹線公路瓶頸陸續打通,京津冀1小時交通圈初步形成……這些三地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建設已經為京津冀交通一體化吹響了集結號。 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京津冀三地協同共進,加大交通領域投資,2012~2016年累計完成交通領域固定資產投資13908億元,年均增長6%。重點工程有序高效推進。新機場、京台高速、京沈高鐵等重點工程有序高效推進。 報導顯示,2013年,北京的技術成果只有1%左右到河北轉化。而2016年,北京輸出到津冀155億元的技術合同成交額,輸送著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北京作為科技創新中心,對津、冀的科技輻射力度不斷增強。統計資料顯示,2015年,北京向津、冀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11.5億元,同比增長34.2%;2016年,北京向津、冀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54.7億元,同比增長38.7%。 在工信部和京津冀三地政府的聯合推動下,一批產業轉移協作的重大項目簽約落地。 大陸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對第一財經表示,京津冀協同發展開了一個好頭,未來京津冀協同發展還需向更高層次、更高品質努力,比如建立統一的財稅,統一徵收、統一使用等。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鋼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也持有類似觀點,他表示,未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著力點可放在財政協同上,“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這兩隻手的作用。例如產業轉移時,要有財政考量,稅收方面要有共用制度性的安排;將北京的生態功能補償支援推廣至整個地區,使生態轉移補償均等化。” 【中央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