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區域經濟/京滬深研發投入占全大陸二成

研發投入對城市之間的競爭影響越來越大。國際上通常用研發強度(研發投入占GDP比重)來衡量一個經濟體的創新指數。 資料顯示,2016年大陸全社會研發投入達到15440億元,占GDP比重為2.1%,大陸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1407億元,科技進步貢獻率增至56.2%。 那麼,各個重點城市的研發投入情況如何?記者通過對各主要城市的研發投入和占GDP比重統計顯示,去年京滬的研發投入都超過了1000億元大關,京深滬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最高,已經達到了發達經濟體的水準,這三大城市總額占全國22%左右。 京滬研發投入超過千億 分城市來看,北京與上海這兩大強一線城市的研發投入都超過了1000億元。 其中,2016年北京統計公報顯示,北京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1479.8億元,比上年增長6.9%,相當於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為5.94%。 上海市的統計公報顯示,2016年全年用於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1030.00億元,相當於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例為3.80%,這也是上海研發投入首次突破了1000億元大關。 深圳位居第三,至2016年,深圳研發投入達到800億元。 從研發強度(研發投入占GDP比重)來看,北京以5.94%高居榜首,深圳以4.1%位居第二,上海以3.8%位居第三,這三大城市的這一比重在全國遙遙領先,可見京滬深是大陸目前的三大研發中心。 企業、政府屬研究機構、高等學校是大陸研發活動的三大執行主體,而企業研發支出在全國研發支出中所占比重為77%左右。 這其中,北京和上海是大陸高等學校和研究機構最多的城市,同時也是大企業總部集聚最多的城市。深圳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領先,以企業為主體的研發投入多。 另一方面,京滬深作為大陸的三大金融中心,彙聚了大量的風投、私募等金融機構,金融業的發達也為研發注入了充分的血液。 從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來看,據公開資料,全球這一比例最高的經濟體分別是以色列(4.4%)、芬蘭(3.9%)、韓國(3.7%)、瑞典(3.4%)、日本(3.3%)、美國(2.8%)、德國(2.8%)等國家,這些國家全部以高新技術產業聞名世界。 也就是說,目前京滬深的研發強度已經可以與發達經濟體相媲美。不過需要說明的是,京滬深是城市經濟體,很多外地企業都將研發總部設置於此,也就是說這三個城市的研發力量是服務周邊、輻射全國的。根據記者統計,京滬深三大城市去年的研發投入達到了3300億元,占全國的22%左右。 這些城市在努力追趕 與此同時,天津、廣州、蘇州、武漢、杭州等城市也在努力追趕。 這其中,直轄市天津的研發投入多年來在各省份中位居第三,僅次於京滬。若以城市論,天津去年研發強度達到了3%,研發投入約537億元,僅次於京滬深,位居第四。 相比之下,一線城市廣州的研發投入則相對滯後。今年8月,由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院、廣州市藍皮書研究會發佈的《2017年中國廣州科技創新發展報告》指出,2016年廣州還沒有公佈準確的統計資料,但根據粗略測算,研發強度預計也只達到2.3%左右。 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對記者分析,廣州的研發投入與廣州經濟總量和高校科研院所的數量是不成匹配的。原因包括,目前廣州的高校、科研機構轉化較低;研發投入是以企業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而廣州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與京滬深等存在差距;從產業結構上看,廣州商貿產業佔據相當大一部分,而商貿產業需要的研發投入也很少。 目前,廣州也在加緊追趕中。 其他城市中,目前蘇州的研發投入位居第六,去年研發投入達到了416億元,武漢、杭州、南京這三大城市也都超過了300億元。從研發投入強度來看,在京滬深之外,廈門、武漢、杭州、合肥、南京、天津都在3%左右。 另一方面,一個城市的研發支出主體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包括了科研機構跟高校,另一類則是完全市場化的企業。研發經費多,不代表由此形成的GDP就多。尤其是高校和科研機構,往往存在著科研成果轉化率較低的現象。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髮說,一些中西部大區中心城市,高校非常多,科研實力雄厚,但這些城市的產業發展不夠,市場化程度不夠,面臨著人才外流的問題,很多科研成果沒有在本地轉化,而是在沿海地區比如深圳實現了轉化。這些城市應當充分利用自身的科教、土地空間優勢,大力改善營商環境和服務,提高科研成果的轉化率。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部分重點城市的資料尚未公佈,因此在此沒有納入統計。另外有部分城市的資料為預計數,與最終資料會略有出入。 【中央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