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區域經濟/成都開啟積分入戶時代

在招攬人才上政策頻出的四川省成都市,近日宣佈了新的戶籍制度,其重要變化是將過去條件入戶,調整為條件入戶和積分入戶雙軌並行。 這一政策將於2018年1月1日正式實施。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陳光對記者表示,相對於已出臺積分落戶的城市而言,成都的積分條件更加豐富。“不僅體現了成都的包容性特質,同時也具備公共資源成本分擔,與就業人員的正向激勵作用。” 實行雙軌制 記者注意到,作為在2003年便開始進行統籌城鄉改革試點的城市,成都在包括農民工進城入戶等多方面均進行了探索。 事實上,早在2015年,成都已經提出研究和制定積分落戶,但遲遲未最終公佈方案。而在11月30日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成都市公安局常務副局長王平江表示,此次出臺的政策,“歷經多輪修改和多方徵求意見”。 而最終將於2018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方案,將以《成都市關於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為主體文件,《成都市居住證積分入戶管理辦法(試行)》和《成都市戶籍遷入登記管理辦法(試行)》為配套文件的“1+2”戶籍制度改革系列檔,從而構建了條件入戶和積分入戶雙軌並行的新型戶籍政策體系。 王江平稱,這一政策的出臺,明確了積分體系、積分指標及分值、辦理流程等具體內容。通過入戶指標、差異化落戶政策等手段,科學調控人口規模、優化人口結構;通過建立健全居住證和實有人口登記制度,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向常住人口覆蓋;通過完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政策、保障農民農村合法財產權利及加強服務保障,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具體而言,成都雙軌制中,“條件入戶”政策為此前政策的延續,其中除包含國家規定的23類人員落戶方式外,還有4類滿足成都發展的人才,將通過這一方式進行落戶。 而積分入戶則是全新出臺的政策。陳光認為,積分入戶是國家戶籍制度改革的一項措施,重要的節點是2015年大陸國家發改委發佈的新型城鎮化改革試點,“從國際上看,積分落戶也是合理吸收和安排外來人口當地語系化的一項有效舉措,類似國外移民政策。” 王江平稱,此次推出的積分落戶,有效解決進城時間長、就業能力強、在成都購房或租房的、對城市發展有貢獻的人員落戶問題。 成都的積分指標包括:繳納社會保險、合法穩定居住、教育背景、引導人口合理佈局、引導人口梯度轉移、急需緊缺工種(職業)指標、個人貢獻、鼓勵創新創業、年齡、個人不良信用記錄、個人違法犯罪記錄以及違反計劃生育政策等12項指標。 當積分標準分值達到100分,即具備申請積分入戶的資格。同時,根據相應積分,享有成都相應的教育、就業、住房、養老、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等權利。 引導合理配置公共資源 在全國多個城市推出“積分落戶”的背景下,王江平稱,成都版的政策凸顯了地方特色。 如其中將結合成都此前推出的重塑城市經濟地理格局的“十字方針”,建立“引導人口合理佈局指標”,通過政策指引,引導人口向成都市鼓勵發展和落戶的區域流動和聚集;建立“引導人口梯度轉移指標”,鼓勵來成都人員從“中優”區域向其他區域遷移與落戶。 而此後,成都還將每年發佈年度居住證積分入戶指標計畫和年度急需緊缺工種(職業)目錄。 成都市社科院原副院長陳家澤認為,這一方式明確了未來人才引進將與城市發展掛鉤的特點,即以通過落戶的方式,有針對性的吸引城市發展所需要的人才。 陳光認為,對於已經發佈積分落戶制度的城市而言,成都版制度更加寬鬆和豐富。如在繳納社保方面,如廣東和上海均要求參加當地城鎮社保滿7年,而成都規定為5年以上。 陳家澤對記者稱,這是成都統籌城鄉改革的延續,可以讓政府更好地進行公共資源的分配,類似設置了“准入門檻”。 因為根據陳家澤及其團隊在2014年的研究成果,成都每增加1個城鎮戶籍人口所需要的財政支出增量為16.8萬元。“戶籍制度最核心的問題是與戶籍相互捆綁的公共福利供給,如果沒有設置門檻,那麼政府難以對未來的公共財政增加費用進行預算。” 王平江稱,在堅持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前提下,通過制定年度積分入戶指標計畫,採用杠杆手段來合理調控條件入戶與積分入戶的比例與規模,實現年度入戶動態平衡。 “最重要的是,通過定量和積分的方式,更加公平合理地解決了誰可以擁有成都戶籍這一問題,具有政策的一致性。”陳家澤說。 陳光表示,成都出臺上述政策的背景之一,是城市人口越來越多,公共產品的共計缺口越來越大。“通過這一方式分擔了城市建設的成本,同時也因為設置了多項落戶條件,對於就業人員有正向激勵的作用。” 如成都積分條件中,便包括如果獲得國家省市表彰、參與志願者服務、慈善捐款、無償獻血等,將獲得相應積分。 “我特別希望這項制度的實施會有不斷的調整,如在一定情況下,增加和提高積分類型,如增加社會治理貢獻、科學貢獻、經濟貢獻的比例。”陳光表示。 【中央網路報】